
亦作“ 道粧 ”。亦作“ 道妆 ”。道教徒或*********的装束和打扮。 宋 苏轼 《次韵许遵》:“ 蒜山 渡口挽归艎, 朱雀桥 边看道装。” 宋 刘克庄 《宫词》之四:“先帝宫人总道粧,遥瞻陵柏泪成行。”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张大公扫墓遇使》:“你如今路上见一个道妆的妇人,拿着一个琵琶,背着一个真容的,便是 蔡伯喈 娘子。”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昨夜别过姊妹,换上道妆,飘然出院,但不知那裡好去投师。”《花月痕》第四八回:“五妖以 萧三娘 为首,是个道装,自称公主,据説係 萧梁 湘东王 第三女。”
“道装”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解释:
道装(拼音:dào zhuāng)指道教徒或佛教徒的宗教服饰,通常包含特定的衣冠、配饰和装束。该词在古籍中也被写作“道妆”或“道粧”。
道教服饰主要分为五类(参考道教典籍及现代研究):
如需了解更完整的服饰形制或历史演变,可参考道教典籍《三洞法服科戒文》或相关研究文献。
道装是一个常用的汉字词汇,由两个部首组成:辶(辵)和衣。辶(辵)是表示“走”的意义,衣则表示“服饰”的意义。道装的字形比较简洁,由5个笔画构成。
道装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在古代,人们在重要的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中,会穿戴特殊的服饰来表达对神明的尊敬和崇敬。这些特殊的服饰就被称为“道装”。随着历史的演变,道装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用于宗教仪式,还用于其他庄重的场合。
在繁体字中,道装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由辶和衣这两个部首组成。繁体字的笔画比简体字稍复杂,总计6个笔画。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常常有一些变化。道装在古代常用的写法是“道裝”,使用“裝”字表示“服饰”。这个字形中有两个部首:辶(辵)和装。古代的写法相较于现代的写法在字形上稍有差异。
以下是一些关于道装的例句:
一些与道装相关的词汇有:
在此,道装没有明确的反义词,因为它的概念是特定的。而道装的近义词有道服、道袍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