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道粧 ”。亦作“ 道妆 ”。道教徒或*********的装束和打扮。 宋 苏轼 《次韵许遵》:“ 蒜山 渡口挽归艎, 朱雀桥 边看道装。” 宋 刘克庄 《宫词》之四:“先帝宫人总道粧,遥瞻陵柏泪成行。”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张大公扫墓遇使》:“你如今路上见一个道妆的妇人,拿着一个琵琶,背着一个真容的,便是 蔡伯喈 娘子。”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昨夜别过姊妹,换上道妆,飘然出院,但不知那裡好去投师。”《花月痕》第四八回:“五妖以 萧三娘 为首,是个道装,自称公主,据説係 萧梁 湘东王 第三女。”
道装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指道教修行者穿戴的特定服装,具有宗教象征意义。传统道装包含道袍、道冠、云履等,颜色以青、蓝为主,形制宽大飘逸,体现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其服饰细节(如八卦纹饰、如意扣)暗含道教宇宙观与修行理念。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10卷第287页;中国道教协会官网《道教服饰文化浅析》。
古文献中常以"道装"借指道士身份。如《醒世恒言》中"见一老者,道装素服",即通过服饰特征指代人物宗教属性。此用法突显服饰作为宗教身份的外在标识功能。
来源:《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年)"道装"词条;《道教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5年)。
在文学与艺术创作中,"道装"被赋予超脱世俗的意象。如诗词"鹤氅道装扶玉杖"(元·张可久),通过服饰构建隐逸高士的形象,反映道家追求精神自由的哲学内涵。
来源:《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庄子与传统文化》(三联书店,2008年)服饰符号章节。
释义依据权威来源:
“道装”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解释:
道装(拼音:dào zhuāng)指道教徒或佛教徒的宗教服饰,通常包含特定的衣冠、配饰和装束。该词在古籍中也被写作“道妆”或“道粧”。
道教服饰主要分为五类(参考道教典籍及现代研究):
如需了解更完整的服饰形制或历史演变,可参考道教典籍《三洞法服科戒文》或相关研究文献。
按甲寝兵邦闾饱经忧患北裔踩田参审偿清成反比冲秘楚楚有致纯嘏大罗氏打甚紧敌庭独身主义二辉父亲覆书何事户扉辉景夾车进军卷阿絶类骏刑揢撒克星空潭昆轴蓝色灵渊六念趢趚緑鹢马酒弥甥沵迤农田齐备起升梢人神政时叙书阁説表摅写素官跳大花通乱童声斡勒嫌犯香炭县鼓先入之见小经筵笑面夜叉小信未孚西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