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书·循吏传·黄霸》:“吏出,不敢舍邮亭,食於道旁,乌攫其肉。民有欲诣府口言事者适见之, 霸 与语道此。后日吏还謁 霸 , 霸 见迎劳之,曰:‘甚苦!食於道旁乃为乌所盗肉。’吏大惊,以 霸 具知其起居,所问豪氂不敢有所隐。”后以“盗乌”喻不易察觉之事。 北周 庾信 《故周大将军赵公墓铭》:“约法情推,繁辞埋遣。盗乌悬察,疑蛇立辩。”
“盗乌”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需结合《汉书》中的故事来理解:
“盗乌”原指乌鸦偷食肉的行为,后引申为不易察觉的细微之事,常用来形容执政者对细节的敏锐洞察力。该词出自《汉书·循吏传·黄霸》。
汉代官员黄霸曾遇到一名官吏在路边吃饭时,肉被乌鸦叼走。后来有百姓目睹此事并告知黄霸,黄霸借此巧妙试探官吏是否诚实。当官吏汇报工作时,黄霸提到“你在路边吃饭被乌鸦偷了肉”,官吏大为震惊,以为黄霸无所不知,从此不敢隐瞒。
例句:盗乌悬察,疑蛇立辩。(通过细微线索查明真相)
建议结合原典理解,避免望文生义。
《盗乌》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窃取乌鸦。在引申义上,它常用于比喻某人行为狡诈阴险、偷盗他人财物等恶劣行为。
《盗乌》由“盗”和“乌”两个字组成。其中,部首“盗”是从“罪”字略去一半而来,表示偷窃;而部首“乌”则是指乌鸦,有些人认为它像鸟儿的形状。
在笔画上,其中“盗”字由者丿、竖、下提、提折、横五个笔画组成;而“乌”字由竖、撇、捺、撇、弯钩五个笔画组成。
《盗乌》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禹贡》一书中,原文写作:“凡神祇凶,丧乌舞乌之罚。凶去,向舞乌之具,泽乌曰:‘寡人宅之为蛇所戕也’。”后来,人们将其中的“盗乌”引申为偷窃行为。
《盗乌》的繁体字为「盜烏」。
古时,《盗乌》的写法有所不同,例如在篆书中,“盗”字的形状更加简洁,而“乌”字的古篆形态与现代稍有差异。
1. 他和那个小偷勾结,一同盗乌行窃。
2. 这个欺诈者常常使用各种手法盗乌他人的财物。
1. 盗贼:指从事偷窃活动的人。
2. 盗窃:指非法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3. 盗取:指暗中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盗骊、偷鸡摸狗。
正直、守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