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室;碉堡。《明史·李应祥传》:“是役也,焚碉房千六百有奇,生擒贼魁三十餘人,俘馘以千餘计。” 清 陆次云 《峒溪纤志·松潘苗》:“ 松潘 ,古 冉駹 地,积雪凝寒,盛夏不解。人居累石为室,高者至十餘丈,名曰碉房。”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后汉书十·雕》:“今 四川 徼外 大金川 、 小金川 诸土司有碉房。”
碉房是中国西南部青藏高原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常见的传统藏族民居,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碉房是一种以石材或土木为主体的多层建筑,外观形似碉堡,具有防御性和实用性。其名称最早见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后汉书》记载公元前111年已有类似建筑。
四川阿坝州壤塘县的日斯满巴碉房(元末明初建造),是现存最古老的碉房之一,见证了藏族家族十四代传承。
(更多完整信息可参考搜狗百科、古建中国等来源)
碉房是一种在古代使用的房屋建筑形式,它由土石等材料筑成,具有较高的高度和坚固的结构。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为观察塔或防御工事,可以提供战时的战略优势和保护军队或居民免受敌人的攻击。
碉房的部首拆分为石字旁和阝字旁,其中石字旁表示与石头相关,阝字旁表示与山岭有关。碉房一共有10画。
碉房一词最早出现在《金史·卷四十二·世祖纪上》一文中,用以描述金朝时修建的防御建筑。此后,碉房逐渐成为古代战争中常见的防守工事形式。
碉房的繁体字为「碉房」,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关于碉房的汉字写法没有统一的规定,不同的文献和古籍中可能使用不同的写法来描述碉房。
1. 在古代,碉房是重要的军事据点。
2. 防御工事中最高的碉房可以提供最好的视野。
碉楼、碉堡、碉堡
观望楼、守望塔、瞭望台
矮房、平房、低矮的建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