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狄鞮的意思、狄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狄鞮的解释

(1).古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人。《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 疏:“鞮,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 南朝 梁 沉约 《均圣论》:“ 周 室受命,经典备存,象寄狄鞮,随方受职。”后泛指通译官,翻译人员。 宋 黄庭坚 《款塞来享》诗:“圣主敷文德,降书付狄鞮。”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诗:“惜哉国学舍,未及设狄鞮。”

(2).古地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俳优、侏儒、 狄鞮 之倡。”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韦昭 云: 狄鞮 ,地名,在 河内 ,出善唱者。”一说西戎乐名。见《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郭璞 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狄鞮是汉语中一个历史悠久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词义与音韵

    “狄鞮”读作“dí dī”,最初指古代中原地区对西方或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的称谓,后泛指翻译官。其构成中,“狄”代指古代北方民族,“鞮”本义为皮革制成的鞋子,引申为“通达语言”之意,合称指代语言沟通者。

  2.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此记载将“狄鞮”明确为周代对西方翻译官的专称。

  3. 历史演变

    汉代以后,“狄鞮”的使用逐渐被“译”取代,但其作为早期跨文化沟通的象征仍保留在典籍中。例如,明代方以智《通雅》提及:“狄鞮之职,周官所重,盖通夷言以宣王化也”,强调其在政治与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4. 文化意义

    “狄鞮”不仅反映古代中国对语言翻译的重视,也体现多元民族交流的历史。其词源与功能关联,印证了翻译活动在促进中原与边疆文化融合中的关键地位。

  5. 相关词汇

    与“狄鞮”相关的古代翻译称谓包括“象胥”(周代对翻译官的统称)、“通事”(唐代以后对翻译者的称呼)等,这些词汇共同构成中国古代翻译史研究的重要语料。

网络扩展解释

“狄鞮”是古代对翻译人员的特定称谓,其词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词源与定义
    “狄鞮”最早见于《礼记·王制》,指周代负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官员。孔颖达注释“鞮,知也”,意为通晓夷狄语言并与中原交流的专业人员(、)。

  2. 文献记载与功能
    据《礼记》记载,周朝按方位划分翻译职能:“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狄鞮的职责是沟通中原与西方部族的语言差异,促进政治、文化交流(、)。

  3. 引申与扩展含义

    • 泛指翻译人员:南朝梁沈约《均圣论》提到“象寄狄鞮,随方受职”,此后“狄鞮”可泛指通译官()。
    • 地名或乐名争议:《史记》注释中提及“狄鞮”或为河内地名,亦或指西戎乐名,但此用法较罕见()。
  4. 现代关联
    该词因文化意涵被用作个人或品牌名称,例如某公众号以“狄鞮”为名,体现对古典语言与现代翻译专业的融合()。

“狄鞮”核心指周代西方语言翻译官,后泛化并衍生出地名等争议性含义,现代亦作为文化符号被借用。

别人正在浏览...

鞍鞿办报半当腰悲怀边跋便宜不憓不祧之宗猜灯沉冤莫雪赤丸楚纍叠联都察院摁窝儿贰行发毛方广方音风影涪沤浮声切响刚酷工名汞砂钩饵含忍寒症话不在行痪瘫见面鞋脚节敬金齑玉脍刻漆夸人浪汉敛翅敛谷力避落得马射每人密静明王餪女袢暑守陴守位宿仇岁日遂许铁路车辆童穉完辑威诟雾霭五音六律筱簵之箭翕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