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容忍。《三国志·魏志·程昱传》:“大臣耻与分势,含忍而不言。” 宋 苏轼 《奏为法外刺配罪人待罪状》:“情理巨蠹,实难含忍。” 清 陆继辂 《建阳知县陆费君墓志铭》:“其或稍知自好,则务为优容含忍,冀且无事。”
(2).谓宽容;忍耐力强。 朱自清 《<山野掇拾>》:“他是个含忍与自制的人,是个中和的人。”
“含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容忍
指在遭遇不满或矛盾时,选择克制情绪、不直接表露。例如《三国志·魏志·程昱传》中提到“大臣耻与分势,含忍而不言”,体现了对不满的隐忍态度。
宽容与忍耐力强
强调内在的包容性和持久的忍耐能力。朱自清曾用此词描述性格特质,苏轼在奏折中也提到“情理巨蠹,实难含忍”,突显对重大问题的克制难度。
“忍”单独使用时,本义为抑制情感(如忍耐、忍受),也含“狠心”之意(如残忍)。而“含忍”更侧重隐而不发、内在克制的状态。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三国志》等文献或现代文学中的具体用例。
含忍(hán rěn)是一个表示忍耐、忍受的词语。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口”和“心”,并且一共有六个笔画。
该词源自中国古代的文言文,最早可以追溯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实事求是,君子含忍而不发。”这里的“含忍”表示君子忍耐宽容之品质。
在繁体字中,含忍的写法是「含忍」。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根据研究者的发现,含忍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的“口”部分是由“丷”和“一”组成的。
以下是含忍的一些例句:
1. 在面对不公正的对待时,我们要学会含忍。
2. 她含忍着泪水,告别了所有的回忆。
3. 母亲含忍着病痛,默默承担家庭的重担。
组词:忍耐、忍受、忍辱、忍心、含泪。
近义词:忍耐、忍受、忍辱。
反义词:发泄、爆发、宣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