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敬而谨慎。 汉 蔡邕 《朱公叔鼎铭》:“虔恪机任,守死善道。” 前蜀 杜光庭 《莫庭乂青城山本命醮词》:“恐乖彝法,更积过尤,唯夙夜在公,敢忘虔恪!” 明 李贽 《礼诵<药师经>毕告文》:“诵经方至两部,我喘病即减九分……此非佛力,我安能然?虽讽经众僧虔恪无比,实 药王菩萨 怜悯重深。”
“虔恪”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ián kè,表示恭敬而谨慎 的态度,常见于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中。以下为详细解释:
词义
词源与结构
汉代蔡邕《朱公叔鼎铭》
“虔恪机任,守死善道。”
——形容人物忠诚谨慎、坚守正道()。
元代吴全节《中岳庙投龙简》诗
“诏臣走登封,香币致虔恪。”
——描述祭祀时以香火钱币表达恭敬( )。
明代李贽《礼诵〈药师经〉毕告文》
“诵经众僧虔恪无比。”
——体现宗教仪式中的虔诚态度()。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用例或具体出处,可参考汉典、汉语大词典等权威文献( )。
《虔恪》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对宗教、信仰或道德忠诚、虔诚而不懈怠。
《虔恪》由部首虍和心组成,虍为四画,心为四画。
《虔恪》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它是由两个表示虔诚和敬畏心态的字合成而成。
《虔恪》的繁体字为「虔恪」。
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与现代汉字相似,只是一些笔画和结构可能有所变化。
1. 他对自己的信仰非常虔恪,每天都会去寺庙祈祷。
2. 她的虔恪行为给家人带来了很多力量和勇气。
虔诚、虔敬、虔诚祷告、虔信
虔诚、敬畏、谨慎
敷衍、马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