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督的意思、催督的详细解释
催督的解释
催促,督促。《三国志·蜀志·李严传》:“九年春, 亮 军 祁山 , 平 催督运事。”《南史·邓元起传》:“ 元起 曰:‘朝廷万里,军不卒至,若寇贼浸淫,方须扑讨,董督之任,非我而谁?何事忽忽,便相催督。’” 清 柴绍炳 《苦妇弃儿叹》诗:“侵晨起催督,前驱散军门。散军在须臾,逼迫恶容辞。”
词语分解
- 催的解释 催 ī 使赶快行动:催促。催办。催讨。 使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加快:催化。催生。催眠。催奶。催肥。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 督的解释 督 ū 察看;监管:监督。督办。督导。督察。督促。督师。督率(刬 )(亦作“督帅”)。督战。督学。 责罚:督过(督察责备)。督责。 古代将官名:都督。督邮。督护。总督。提督。督抚。 笔画数:; 部首
专业解析
“催督”是一个汉语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是催促并监督(某人完成某事)。它强调的不仅是口头上的催促,更包含了对执行过程或结果的监督与检查,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管理意味。
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进行的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 催促监督: 指对他人的行动或任务的完成进行敦促,并同时加以监督,以确保其按时或按要求执行。
- 同义强调: “催”指催促、促使;“督”指监督、督促。二字结合,强化了“促使完成并确保落实”的意思。
-
语义构成与侧重:
- 行为复合: “催督”由表示动作的“催”和表示监察的“督”并列复合而成。
- 侧重过程与结果: 它不仅关注任务是否开始或进行(催),更关注任务是否按照要求、按时完成(督)。
- 隐含关系: 通常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施加压力、要求其履行职责或完成任务的语境中。
-
使用场景与特点:
- 正式或书面语境: 相较于单纯的口头“催促”,“催督”显得更为正式和书面化,常用于公文、历史文献、新闻报道或较严肃的叙述中。
- 带有压力感: 使用“催督”时,往往意味着被催督的对象可能存在拖延、懈怠或未能达标的情况,需要外部力量施加压力。
- 目标明确: 催督的行为通常指向一个具体需要完成的任务或目标。
-
权威出处参考:
- 《汉语大词典》: 对“催督”的释义为“催促监督”。这是最具权威性的汉语工具书之一。 (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虽未单独收录“催督”词条,但其对“催”的解释为“叫人赶快行动或做某事”,对“督”的解释为“监督指挥”,组合义与《汉语大词典》一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 在解释相关单字或查阅古籍用例时,会体现“催督”的含义,常用于描述官府差役、上级对下级的督促行为。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 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
“催督”是一个强调在催促的同时进行监督,以确保任务按要求完成的动词。它带有一定的正式性和强制性,常用于描述管理、监督或施加压力促使对方行动并达到预期结果的场景。其权威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等核心汉语工具书。
网络扩展解释
“催督”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uī dū,其核心含义为催促并监督,常用于强调通过压力或强制手段推动事务进展。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催督”由“催”(催促)和“督”(监督)组成,表示通过持续催促和严格监督来确保任务完成。它带有紧迫性和强制性,多用于需要高效执行的情境。
二、历史用例
-
军事与政务
- 《三国志·蜀志·李严传》提到诸葛亮北伐时,李严负责“催督运事”,即监督粮草运输。
- 《南史·邓元起传》中,邓元起因战事紧急被“催督”领兵,凸显其军事背景下的紧迫性。
-
文学描写
- 《三国演义》第六回描述军队“催督”行军,士兵行动迟缓者会被严惩,体现高压手段。
三、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催督”多用于管理或工作场景,如“催督各部门完成任务”,强调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与进度把控。
四、近义词与场景
- 近义词:督促、敦促、督办。
- 适用场景:项目管理、政策执行、紧急任务等需高效推进的事务。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文献或例句,可参考《三国志》《南史》等典籍,或查阅汉典、查字典等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豹旅北侬俵分碧玉蹄搀亲成君瞋菌迟想出洋相磁石大韶颠僵刁钻促搯诋击地基多福方水肺膈飞转负途高絙百尺隔年历蚼蛆寒浦呵笔宏奬黄道十二宫奬叹金器局僚客怀来由劳疚老头蛮氊毛厠马辔蔑染嶷嶷盘铭千峰万壑佥名傔人穷忙全职屈短镕匠神馆说不去腾逴同考团体蜕骸酴縻酒亡羊路微细无穷尽纤维板孝睦谢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