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norarium] 谢礼。对一般按习惯或规矩不索取固定报酬的服务或在法律上未规定付酬的服务给予的款项或报酬
谢礼,酬金。《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既这般,送一两谢仪与老哥买菓儿喫。” 钱锺书 《围城》七:“媒人做成了要收谢仪。”
谢仪(xiè yí)是汉语中表示酬谢心意的礼仪性馈赠,其释义可从以下四个维度解析:
指为表达感谢而赠予他人的财物或礼品。
来源说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将“谢仪”定义为“表示谢意的礼物”㊟¹,强调其酬谢性质。
古代多指正式酬谢行为的礼金,常见于委托办事后的答谢。
例证:
《儒林外史》第三十二回:“这二百两银子,你替我送与娄家公子,算我的谢仪。”
来源说明:《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录该用例,印证其酬谢功能㊟²。
区别于普通馈赠,谢仪需符合传统礼仪规范:
来源说明:民俗学者王娟在《中国民俗文化导论》中指出,谢仪本质是“人情往来的契约化表达”㊟³。
来源说明:教育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强调其“正式酬谢”属性,区别于日常赠礼㊟⁴。
谢仪制度折射出中国社会“礼尚往来”的伦理观,钱穆在《中国文化精神》中评述:“财物往来实为仁心之外显”㊟⁵,揭示其超越物质交换的文化内核。
参考来源标注
㊟¹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²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卷11)[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3.
㊟³ 王娟. 中国民俗文化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215.
㊟⁴ 李行健.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⁵ 钱穆. 中国文化精神[M]. 台北:素书楼文教基金会, 2001: 89.
“谢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谢仪”指表达感谢的财物或礼仪,通常用于对非固定报酬服务的酬谢。例如,在法律未规定报酬或习惯上不索取费用的服务中,给予的款项或礼物。
“谢仪”兼具物质与礼仪双重内涵,常见于传统文化中对非义务性帮助的感谢表达。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既可能是财物,也可能是礼节形式。
败好徧地参丽尘冗臣子楚剑反面无情飞蓬坟垒伏道复制隑隑寒泉汉氏黑旗军后顾患累华荣辉耀婚娶讲殿交发醮筵佳趣几笔劫人极尽橛机拒谏巨狿苛酷酷似鬣疬礼堂拢岸面子话鸣盛滂沱潘虹碰劲儿瓶笙品头题足諐阳森森芊芊石家庄市十六进制説啥淑清疏疏拉拉梳文栉字随方俗襟陶甓推案推类渥沛无所不备乌田纸香盆笑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