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5-1682)清代文学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编修《明史》。词作风格豪放。又善诗和骈文。有《湖海楼诗集》、《湖海楼文集》、《迦陵词》。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词人,尤以词作成就斐然,被尊为“清词三大家”之一(与朱彝尊、纳兰性德并称)。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姓名及文学地位进行解释:
中国语言文字网《通用规范汉字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维(Wéi)
崧(Sōng)
陈维崧开创"阳羡词派",其词作以雄浑豪放著称,题材广泛,尤擅用长调抒写家国兴亡与民间疾苦,代表作《湖海楼词集》收录词作逾1600首,为清词之冠。
权威评价来源: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以鹰喻志,展现磊落胸襟。
"战舰排江口,正天边、真王拜印,蛟螭蟠钮"——直写民生苦难,具史诗气质。
其文学实践推动了清词从婉约向豪放的转型,对后世龚自珍、梁启超等均有深远影响。清代学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迦陵词沉雄俊爽,论其气魄,古今无敌手。"
建议查阅的权威资源:
: 来源: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 来源: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
: 来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 来源: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 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 来源:北京大学中文系文献研究中心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词人,阳羡词派领袖。以下为详细解析:
生平背景
陈维崧出身名门,其父陈贞慧为明末“四公子”之一。他少年成名,17岁获童子试第一,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之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并列)。明亡后科举不顺,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编修《明史》,58岁卒于任上。
文学成就
代表作品
主要著作包括《湖海楼诗集》《湖海楼文集》《迦陵词》(又称《湖海楼词》),今有整理本《陈维崧集》。名篇如《岁暮杂忆》展现忆旧情怀,语言精炼。
人物评价
因须髯浓密得“陈髯”雅号,其文学造诣被时人推崇,冒襄曾特遣书童伴读,王士祯等文坛名流亦与之交游。现代学界视其为清词中兴的重要推动者。
(以上内容综合自汉典、人物传记及文学研究资料)
安定白衣战士拌嘴悲悸背战尝胆眠薪城市贫民传席楚炬单眼刀绳道义滴翠髑髅儿女姻亲軬带梵我一如非分之财風宇拱把圭碑海伯鸿贶黄梅季回乱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较瘦量肥嘉坛劫富济贫阔诞冷天骊牛临莅伦匹落句履穷蚂蚁缘槐濛汜牧羊人溺器平格频频告捷齐房情条秋扇见捐雀鷇身无寸铁十三弦塘丁税探讨停腾头晚推政荼垒脱产途人辋川图纤长鲜壮叶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