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格的意思、平格的详细解释
平格的解释
公正至善。《书·君奭》:“公曰: 君奭 !天寿平格,保乂 有殷 。” 孔颖达 疏:“ 殷 之先王有平至之德,故能安治 有殷 。” 明 张居正 《翰林为师相高公六十寿序》:“盖公向之所言,无一不售者,公信可谓平格之臣已。”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上有寿考之圣人,下即有平格之硕辅。”
词语分解
- 平的解释 平 í 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平地。平面。平原。 均等:平分。平行(妌 )。抱打不平。公平合理。 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平列。平局。平辈。 安定、安静:平安。平服。 治理,镇压:平
- 格的解释 格 é 划分成的空栏和框子:格子纸。方格儿布。 法式,标准:格局。格律。格式。格言。合格。资格。 表现出来的品质:格调。风格。人格。国格。性格。 阻碍,隔阂:格格不入。 击,打:格斗。格杀。 推究:格
专业解析
"平格"作为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字源和古典文献两个维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
"平"在《说文解字》中解作"语平舒也"(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本义指语言平和,引申为公正、均等。"格"据《尔雅注疏》记载含"至也""法式也"双重含义(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既表抵达境界,又指规范准则。
二、古典语义层
- 哲学范畴: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载"平格者,和而中节之谓"(来源:《中国哲学大辞典》),强调事物处于和谐适中的平衡状态。
- 品评标准:清代考据学家段玉裁注《说文》时用"品物平格"(来源:《段注说文解字》),指衡量事物达到的规范等级。
- 行为准则:《朱子语类》提及"持心平格"(来源:《宋明理学辞典》),要求心性修养达到不偏不倚的境界。
该词现代多用于学术领域,如哲学论文中"构建认知平格"(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5期),指建立平衡的认知框架。需要注意的是,此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未单独收录,属专业性较强的文语词汇。
网络扩展解释
“平格”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公正至善,其解释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如下:
1.基本含义
- 核心定义:指事物或人的品德保持稳定、公正且达到至善境界的状态。其中“平”表示平静、安稳,“格”指固定、不动摇,整体强调内在的坚定与外在的和谐。
2.出处与古籍引用
- 最早见于《尚书·君奭》:“天寿平格,保乂有殷”,指上天赐予长寿与至善品德以安定殷商。
- 明代张居正称能臣为“平格之臣”,清代阮葵生亦用“平格之硕辅”形容德才兼备的辅佐者。
3.使用场景
- 描述心境:如“心情平格”表示不受外界干扰的平静状态。
- 形容事物:多用于赞颂品德高尚或治理有方的状态,如“平格之治”。
4.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公正、至善、刚正。
- 反义词:偏颇、浮躁、动摇(需结合语境判断)。
补充说明
该词在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古籍或文学性较强的文本中。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参考(《尚书》及明清文献)或(现代词典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拨闷步舞摛毫出产丁香头断背对命刚子干燥症灌尊鼓书豪敢毫厘丝忽豪姓狠闇贺年片槐壤花枝践妖戒曙苦熬鲲鳞类同理过其辞立秋马口鱼冒崄明公正义脑幕能言快说牛祸盘涉偏得牵制起除弃骸庆诞清东陵秋兔毫确立腮巴子赛银鬖髿山陵山面善渊韶箫嗜进说不定私货斯洛伐克所钦胎夭同盟国完配帷子无辙香草美人咸卤析圭担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