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雠比的意思、雠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雠比的解释

校对。《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得书熟诵乃録,讎比勤勤,朱黄不去手,所藏虽少,其精皆可传。” 清 鲍廷博 《<清波杂志>跋》:“未几再得 明 姚舜咨 写本,讎比一过,更就 姚 本补録《别志》三卷, 张贵謨 序一篇,益称完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汉语大词典》中,“雠比”一词属古汉语复合词,其释义可从字形、训诂角度解析。“雠”本义为应答,《说文解字》释作“犹应也”,引申出校对、匹配之意,如《昭明文选·魏都赋》李善注引《风俗通》载“雠校,一人持本,一人读析,若怨家相对”。“比”在《尔雅·释诂》中训为“类也”,《广雅》释作“方也”,含比较、并列义项。

二字连用构成动宾结构,特指文献校勘中的比对工序。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提及“雠比”即“谓两本相校如仇雠相对”,强调校勘的严谨性。该术语在版本学中具专业性,如《四库全书总目·经部》载“取宋元旧本雠比审定”,指通过不同版本互校确定文本正误。现代《古籍整理术语》将其列为校勘四法之一,与对校、本校、他校并列。

字义演变方面,“雠比”由具象的文献比对,衍生出抽象的比较验证义,如章炳麟《国故论衡》云“事状相类而雠比推度”。构词法属同义复用,“雠”“比”均含比较核验之意,符合《马氏文通》所载“同义连文”构词规律。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学术论著,日常语境鲜见。

网络扩展解释

“雠比”是一个较为冷僻的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校对、核对。以下是详细解析:

  1. 词义解释
    “雠比”指对文字或文献进行细致校对的行为,强调逐字逐句的对比与修正。例如《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中提到陆龟蒙“得书熟诵乃録,讎比勤勤”,描述他勤奋校书的情景。

  2. 构词分析

    • “雠”(chóu):本义为“应答”“对答”,引申为核对、校正,如“校雠”一词即指校对。
    • “比”(bǐ):意为比较、对照。两字组合后,强化了通过对比进行校核的动作。
  3. 使用场景
    该词主要用于古代文献整理领域,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但在古籍研究中仍可能遇到。例如描述学者严谨校对古籍时,可用“雠比勤勤”形容其态度。

  4. 现代关联
    现代常用“校对”“校勘”等词替代“雠比”,但后者更突出逐字对照的细致过程,适用于专业文史研究场景。

建议对古代文献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考《新唐书》等典籍中的实际用例,或查阅权威古汉语词典进一步了解。

别人正在浏览...

鞍子鼇掷鲸吞屏气吞声兵微将寡不恙苍辂搀搭鑹子粗面粉错乱痤然垫料顶花皮飞飙凤臆龙鬐岗峦更自格萨尔王传禾束黄公罏嘑蹴贱卑江神茧税借若截途抗敌考锻来意朗玉冷官烈军属浏浏鸾山妙语解烦冥言睦亲抢劫绮里祠起颇旗手缺吃少穿榷易院骚瑟剩义射叶射艺食荼卧棘受禅碑手携手受月水难铜版画徒父唾吐违舍緼着霞烂瞎眼息鸡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