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谨慎稳重,不浮躁。 汉 陆贾 《新语·辅政》:“躁疾者为厥速,迟重者为常存。” 金 元好问 《中州集·崔遵》:“与人交有终始,迟重少语,未尝及人短长。” 端木蕻良 《浑河的急流》:“他看着 李较 的迟重的态度,就断定他们的都齐全了。”
(2).迟钝,不敏捷。《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绍 迟重少决,失在后机。”《隋书·地理志中》:“人性多敦厚,务在农桑,好尚儒学而伤於迟重。” 老舍 《且说屋里》:“可是报纸上只登出个迟重肥胖的人来,似乎是美中不足。”
(3).笨重,缓慢而吃力。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战车》:“及兵部造试,所费不貲而迟重难行,卒归於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夜恒见一人行步迟重,徐徐向西北去。”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窗纸边的苍蝇拖着迟重身子飞飞就无力地落在窗台上。”
(4).迟缓低沉的样子。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历史》:“《大雅》和《颂》,可以说没有歌谣。其故大约因为乐声的迟重,不适于谱歌谣。”
"迟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构成它的两个语素"迟"和"重"来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行动或反应缓慢、不敏捷:
(文辞、风格等)庄重、沉稳、不轻浮:
"迟重"的核心含义侧重于"缓慢"和"有分量"。在描述具体行为时,偏重于动作的缓慢笨拙;在描述抽象的风格气质时,则偏重于庄重沉稳。现代汉语中,用于描述具体动作行为的用法相对更常见。
来源参考:
“迟重”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而变化,主要包含以下四个层面的解释:
谨慎稳重,不浮躁
指性格或行为上的沉稳,常用于形容人处事周密、不轻率。例如《新语·辅政》提到“迟重者为常存”,金代元好问也以“迟重少语”描述人物性格。
迟钝,不敏捷
形容反应或行动迟缓,缺乏灵活度。如《三国志》评价袁绍“迟重少决”,《隋书》亦用此词描述某些地区民风“伤於迟重”。
笨重,缓慢而吃力
多用于描述物体或动作的沉重感。例如明代冯梦龙提到战车“迟重难行”,曹禺在《北京人》中描写苍蝇“迟重身子”。
迟缓低沉的样子
可形容声音或氛围的滞缓感。如例句中“炊烟……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消隐”,或乐声“迟重不适于谱歌谣”。
如需更完整释义或古籍原文,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哀郢案照颁方罢省褊性不可财币车辆驰惶储皇楮颖催取貂冕定洋递兴冬底碓机发声风律高勋公肩鬼神不测昊天恩慧灯会日假道学角巾私第计功行封齎嗟几率惊吓警训忼慨寇剧剌撒麟胶缕覼麻肺汤麻纸磨擦泥滓懦脆坪台仆御七十二营虬甲啓钥诗誉输賮顺职四分私寮同笔研屯落拖宕物斛贤劳显武笑閧小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