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后以“迟日”指春日。 唐 皇甫冉 《送钱唐骆少府赴制举》:“迟日未能销野雪,晴花偏自犯江寒。” 清 纳兰性德 《满江红·茅屋新成》词:“一身还被浮名束,误东风迟日杏花天,红牙曲。”
待后几天;过几天。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作符诵咒,迟日全愈。”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媪輒醉饱,嘱女:‘善侍夫子,无念老身,迟日当来餪也。’出门径去。” 鲁迅 《书信集·致孙伏园》:“容迟日奉上,意者尚不急急也。”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这几本书可否借我一读?迟日我再送来。”
“迟日”一词的含义主要源于古代诗文,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指春日或白天渐长
源自《诗经·豳风·七月》的“春日迟迟”,描述春天太阳运行缓慢、白昼渐长的自然现象。如杜甫名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中,“迟日”即指春日和煦、光照时间延长的景象。
引申为时间长久或延迟
少数文献(如《商君书·君臣》)中,“迟日”可表示时间上的延迟或长久,但此用法在诗词中较少见。
诗词中的典型意象
唐代诗人常以“迟日”描绘春景,如杜甫《绝句》通过“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细节,展现春日生机。宋代李清照“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亦延续此意境。
文化内涵
该词承载了古人对季节变化的细腻感知,既体现自然规律,又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在清代文献中,“迟日”偶作“过几日”解,如纳兰性德词中“误东风迟日杏花天”,但此义项使用频率较低。
“迟日”的核心含义为春日或白昼渐长,多见于古典诗词;次要含义涉及时间延迟,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迟日》是指太阳在傍晚时分逐渐落下的景象。在汉语中,这个词可以形容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黄昏。
《迟日》的拆分部首是“辶”和“日”,其中“辶”表示走的意思,而“日”表示太阳的意思。它的总笔画数是9个。
《迟日》一词的来源非常古老,最早出现在《楚辞·九思·迟思》中。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一样,只是书写形态和简体字有所不同。
在古代汉字中,写作《遲日》,还保留有旧时代的字形。其中的“遲”字表示时间慢,太阳落山较晚的意思,与当前的“迟”字相同。
1. 黄昏降临,迟日将尽,一天的辛勤劳作将要结束。
2. 在忙碌的日子里,我们常常惋惜时间太过迅速,迟日让人感到不舍。
迟日:时间过得很快
迟暮:晚年,老年
迟钝:思维反应迟缓
迟疑:犹豫不决
黄昏、傍晚、日落
清晨、早晨、日出
八夕才良蟾砚赤仄鸱张鼠伏冲室从兹麤略冬霰斗然斗锡发蒙启滞福冈附辇服期公币咕溜溜蛊尾骇目振心后备军花红浑博昏花疥痨宾浄境骏懋看门勒拿河疗救吕渭冒风险暮霭喷沸庀工僻经平面图僻滞铺母钳赭侨民奇方秋姑全诘鹊梁趋之如鹜三巡上尘杀一儆百奢侈深渊薄冰麝团师舶史宬石棺侍射私系松赞干布踏镫暐鞾消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