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豳風·七月》:“春日遲遲。”後以“遲日”指春日。 唐 皇甫冉 《送錢唐駱少府赴制舉》:“遲日未能銷野雪,晴花偏自犯江寒。” 清 納蘭性德 《滿江紅·茅屋新成》詞:“一身還被浮名束,誤東風遲日杏花天,紅牙曲。”
待後幾天;過幾天。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作符誦咒,遲日全愈。”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梁生》:“媪輒醉飽,囑女:‘善侍夫子,無念老身,遲日當來餪也。’出門徑去。” 魯迅 《書信集·緻孫伏園》:“容遲日奉上,意者尚不急急也。” 冰心 《我們太太的客廳》:“這幾本書可否借我一讀?遲日我再送來。”
“遲日”一詞的含義主要源于古代詩文,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指春日或白天漸長
源自《詩經·豳風·七月》的“春日遲遲”,描述春天太陽運行緩慢、白晝漸長的自然現象。如杜甫名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中,“遲日”即指春日和煦、光照時間延長的景象。
引申為時間長久或延遲
少數文獻(如《商君書·君臣》)中,“遲日”可表示時間上的延遲或長久,但此用法在詩詞中較少見。
詩詞中的典型意象
唐代詩人常以“遲日”描繪春景,如杜甫《絕句》通過“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的細節,展現春日生機。宋代李清照“暖風遲日也,别到杏花肥”亦延續此意境。
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了古人對季節變化的細膩感知,既體現自然規律,又暗含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在清代文獻中,“遲日”偶作“過幾日”解,如納蘭性德詞中“誤東風遲日杏花天”,但此義項使用頻率較低。
“遲日”的核心含義為春日或白晝漸長,多見于古典詩詞;次要含義涉及時間延遲,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遲日》是指太陽在傍晚時分逐漸落下的景象。在漢語中,這個詞可以形容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間就到了黃昏。
《遲日》的拆分部首是“辶”和“日”,其中“辶”表示走的意思,而“日”表示太陽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是9個。
《遲日》一詞的來源非常古老,最早出現在《楚辭·九思·遲思》中。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一樣,隻是書寫形态和簡體字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遲日》,還保留有舊時代的字形。其中的“遲”字表示時間慢,太陽落山較晚的意思,與當前的“遲”字相同。
1. 黃昏降臨,遲日将盡,一天的辛勤勞作将要結束。
2. 在忙碌的日子裡,我們常常惋惜時間太過迅速,遲日讓人感到不舍。
遲日:時間過得很快
遲暮:晚年,老年
遲鈍:思維反應遲緩
遲疑:猶豫不決
黃昏、傍晚、日落
清晨、早晨、日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