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攻城战术之一,犹今之爆破。《明史·流贼传·李自成》:“贼乃即城坏处用火攻法,实药瓮中,火燃药发,当者輒糜碎,名曰放迸。”
“放迸”是一个历史军事术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指古代攻城战术中的爆破手段,具体操作是将火药装入瓮中,通过点燃引发爆炸破坏城墙。这一方法在明末李自成起义中被记载,《明史》描述其“火燃药发,当者辄糜碎”。
历史背景
主要用于突破城墙防御,尤其在冷兵器与火器过渡时期。李自成军队曾用此法攻破城防薄弱处,通过定向爆破制造缺口。
字词解析
现代引申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引申为形容火势猛烈或气势强劲,但需注意这是词义的扩展用法,原义特指军事爆破技术。
注:该词属于特定历史语境下的专业术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明史·流贼传》原文或古代军事文献。
“放迸”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放出火花或火焰”。这个词的用法通常指的是火花从某物中突然冒出或烟火燃放时的火花飞溅。
“放迸”的部首是火(huǒ),它一共由8个笔画组成。
“放迸”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放迸」。
在古代,有时候“放迸”这个词也可以写做「放飚」或「放㷖」。虽然写法有所不同,但意思相同。
以下是一些使用“放迸”的例句:
1. 烟花爆竹燃放时,天空中放迸出五彩斑斓的火花。
2. 在黑暗的洞穴中,他点燃了一根火把,立刻看到火焰放迸出明亮的光芒。
与“放迸”相关的词语有:
组词:燃放、燃烧、喷射、火光
近义词:飞溅、火花四溅、火光闪烁
反义词:熄灭、寂静、冷静、无火花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我很乐意帮助你!【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