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惰民的意思、惰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惰民的解释

[misfit] 不务正业的游民

详细解释

(1).不务正业的游民。《商君书·垦令》:“惰民不窳,而庸民无所於食,是必农。”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惰民不务正业,专以异端诬民,伤风败俗,莫逾於此。”

(2). 元 明 时 浙江 境内受歧视的一部分民户。也称“堕民”。 元 灭 宋 后,将俘虏和罪犯集中于 绍兴 等地,称之为“怯怜户”,在 绍兴 也叫“乐户”,后称“惰民”。 明 编户籍,统列之为“丐户”,世充婚丧喜庆等贱役,不许与平民通婚和应科举。或曰 宋 将 焦光瓒 率部降 金 , 金 军北退后, 宋 贬其部为“惰民”。此外尚有 明 初设置之说,其成员传系 张士诚 、 方国珍 的部属。惰民直至 清 雍正 时始改变其户籍,和平民同列。参阅《通志·食货五》、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降臣》、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除乐户丐户籍及女乐考附古事》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惰民”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词义

“惰民”指不务正业的游民,也用于形容懒惰而不肯努力工作的人。该词由“惰”(懒惰)与“民”(人)组成,字面含义即“懒惰之人”。


二、历史背景与社会身份

  1. 宋代起源说
    相传为宋代罪俘或降将(如焦光瓒)的后裔,被贬为贱民,主要散居于浙江绍兴、江苏苏州等地。他们不得参与科举、担任官职,也不得与平民通婚。

  2. 元明时期的演变
    元代将俘虏和罪犯集中管理,称为“怯怜户”或“乐户”,后统称“惰民”;明代将其编入“丐户”,世代从事婚丧、祭祀等低贱杂役。

  3. 社会地位的恢复
    清代雍正时期开始废除其贱籍,民国成立后,惰民才完全获得平等地位。


三、词义延伸与文献记载


四、近现代用法

现代语境中,“惰民”更多用于批判性表达,强调懒惰、缺乏进取心的消极状态,例如:“青年若甘为惰民,社会发展必将停滞”。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考证,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惰民的意思

惰民是指懒惰、懒散、不肯努力工作的人。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生活没有积极心态,缺乏工作动力和自我激励的人。

拆分部首和笔画

惰民这个词的部首是心字旁,拆分成“忄”和“民”两个部分。其中,“忄”部表示心,用来指示与情感或心态相关的意义;而“民”是表示人的意思。

根据汉字的笔画顺序,惰民这个词一共有12画。

来源和繁体

惰民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在《说文解字》中并未有对该词的详细解释。现代汉语中,惰民一词的使用较为普遍。

在繁体字中,惰民的写法和简体字一致,没有发生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惰民的形状可能会有一些差异。然而,由于古代汉字的演变和标准化过程,惰民在古汉字中的写法无法确定。

例句

1. 他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惰民,整天无所事事。

2. 这个团队因为惰民的存在而无法发展。

组词

惰民可以和其他词语组合形成新的词汇,例如:

1. 惰性:指人们由于懒惰而不愿主动付出努力。

2. 惰性思维:指思考迟缓、不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

3. 惰性行为:指缺乏行动力、拖延症的行为表现。

近义词

惰民的近义词有:懒汉、懒虫、废人。

反义词

惰民的反义词有:勤劳、积极、进取。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