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府的意思、都府的详细解释
都府的解释
(1).都会。 唐 白居易 《郑絪可吏部尚书制》:“国之都府,半在 东周 。”泛指汇聚之处。 唐 韩愈 《复志赋》:“惟名利之都府兮,羌众人之所驰。”
(2). 唐 节度使的别称。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唐观察使》:“其有戎旅之地,即置节度使……兵甲、财赋、民俗之事,无所不领,谓之都府,权势不胜其重,能生杀6*人。”
词语分解
- 都的解释 都 ū 大都市:都市。都会。通都大邑。 一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的地方,京城:首都。国都。京都。建都。 美好:“雍容闲雅,甚都”。都丽。都雅。 总:都为一集。 居:“都卿相之位”。 古代称头目、首领。 姓。 皆全 都 ō 全,完全:都要。功课学得都不错。 表示语气的加重:一动都不动。 皆全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 府的解释 府 ǔ 储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府库。天府。 旧时封建贵族和官僚的主宅,泛指一般人的住宅:府邸。府第。王府。府上。 中国唐代至清代的行政区域名,等级在县和省之间:开封府。府尹。府治。府试。首府。 国家行政机关:政府。官府。 古同“腑”,脏腑。 笔画数:; 部首:广;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都府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都府”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有特定的历史行政含义,主要可从以下两个层面理解:
-
核心释义:都会与府署的合称
- “都” 指人口聚集、经济繁荣的大城市或都会。
- “府” 指官署、官府,即行政机构所在地。
- “都府”合称,字面上指大城市中的官府或作为行政中心的都会。它强调该地点既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又是重要的行政管理和统治中心。
- 来源依据: 此释义是“都府”最基础的字面组合意义,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作为政治与经济双重中心的特征。在各类大型汉语辞书中均有体现,如《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都会;府署”。(可参考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238页“都府”条)
-
特指含义:唐代节度使治所
- 在唐代特定的历史行政制度下,“都府”获得了更具体的指代意义,特指节度使的治所。
- 唐代在边境及重要地区设立节度使,掌管一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大权,其驻节之地(即办公和居住的地方)称为“使府”或“幕府”。
- 由于节度使位高权重,其治所往往是该区域最重要的城市和政治军事中心,因此也被尊称为“都府”。这层含义强调了该地点作为地方最高权力机关所在地的地位。
- 来源依据: 此释义有明确的历史文献支撑。例如,《新唐书·百官志》在记载节度使制度时,虽未直接使用“都府”一词,但明确记载了节度使的职权及其治所的重要性。后世史书及研究著作常以此指代节度使驻地。(可参考历史文献如《新唐书·百官志四》关于节度使的记载,或权威历史辞典如《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卷》“节度使”条目及相关研究)
“都府”一词,其基本含义指兼具经济繁荣与行政中心地位的大城市及其官署。在唐代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它特指作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节度使驻地的治所,突显其区域核心地位。理解该词需结合其字面组合意义及具体的历史制度背景。
例句参考:
- “扬州在唐代是繁华的都府,既是漕运枢纽,也是淮南节度使驻地。”(此句体现了“都府”兼具经济中心与行政中心的双重含义,并点明了唐代节度使治所的特指义)
网络扩展解释
“都府”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解释:
1.都会或行政中心
- 本义:指重要的中心城市或行政枢纽。其中“都”指首都或核心城市,“府”为政府机构所在地,合称可表示兼具政治与经济地位的重要区域。
- 古籍例证:唐代白居易在《郑絪可吏部尚书制》中提到“国之都府,半在东周”,此处“都府”指国家的重要城市;韩愈则在《复志赋》中以“名利之都府”比喻名利汇聚之地。
2.唐代节度使的别称
- 历史背景:唐代节度使掌管地方军政大权,职权范围涵盖军事、财政、民政等,因此被称为“都府”。宋代洪迈在《容斋三笔》中明确提到这一用法。
使用场景
- 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描述城市的核心行政功能(如的简化解释)。
- 古代文献中则需结合上下文区分具体含义,可能指向地理中心或官职代称。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容斋三笔》等古籍或权威历史辞典。
别人正在浏览...
苞乱标缸不康插翅难飞樔处叱李磋跌德輶如羽地毬蠹心浮言更移国防大学好采鸿门滑竿会钞谏坡见微知着介倅踦挐积信开身勘误表困踧离抱流风遗俗溜溜转卤鹻洛汭毛牛酩子里内衅拧性懦恧排墙七哀气密舱秦侯瓜劬録遶道热恋蛇角圣旦神驾视问收旗卷伞水舂松仁送转贪侈汤器谈艺天秩跳掷铁掀杇镘闲贰相顾失色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