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发俸禄。《北史·高闾传》:“ 淮南王 他 奏求依旧断禄, 閭 表以为若不班禄,则贪者肆其姦情,清者不能自保。詔从 閭 议。”
断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俸禄的终止或断绝,多用于官员因特殊原因失去朝廷发放的俸禄。该词由“断”与“禄”构成,“断”表示切断、终止,“禄”指古代官吏的薪俸,合义体现古代职官制度中的惩戒机制。
从构词法分析,“断禄”属于动宾结构复合词,常见于唐宋文献。例如《唐六典》记载官员渎职时“断禄三季”,《宋史·职官志》提及“官吏考课劣者断禄”。该词在明清时期逐渐被“停俸”“革禄”等表述替代,现代汉语中已无实际使用案例。
权威典籍如《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释义为“断绝俸禄,古代对官吏的一种处分”,并引用《资治通鉴》中唐代宗时期“断禄以惩”的实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该词,印证其属于历史词汇范畴。
字源学角度可追溯至《说文解字》,“禄”字本义为“福也”,后演变为特指官吏薪给。汉代《白虎通义》已出现“禄以代耕”的职官理念,至魏晋形成系统的俸禄制度,断禄作为配套惩戒措施由此产生。相关制度研究可参考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断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停发俸禄,多用于古代官员俸禄制度相关语境。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解释:
该词最早见于《北史·高闾传》,记载北魏时期淮南王奏请延续“断禄”制度,即停止向官员发放俸禄。高闾对此提出反对,认为此举会导致贪腐横行,清廉者难以自保,最终朝廷采纳了高闾的建议。这反映了古代俸禄制度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断禄制度常伴随官员腐败问题。若俸禄被停发,部分官员可能通过非法手段敛财,而廉洁者则因缺乏经济保障难以维持生计,导致吏治混乱。
“断禄”一词浓缩了古代俸禄制度的历史矛盾,既涉及经济分配,也关乎吏治清廉。其具体应用可见于《北史》等史籍,现代多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
被动被料秉机裁书草房茶杯逞暴程较麤故丹镞凋尽方刚奉钱分剂高冥圭窦国籍好言好语鹤氅虹栋欢叫昏昏噩噩假结箭簳江腹浇靡惊豗京室给事黄门空衔空心菜控引六佾里阎隆正率陋毛连描字内密狞雨炰煎蚍蚁骐騄起殇绮纨儿羣毛入货晒场山禽省敛生死苦海水匮四闲偷暇图景屯疾无穷小消释逍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