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耳目官的意思、耳目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耳目官的解释

(1).指耳、目两种器官。《孟子·告子上》:“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 杨伯峻 注:“耳朵眼睛这类的器官不会思考,故为外物所蒙蔽。”

(2).借指负责视听的亲近侍从之臣。《书·冏命》:“尔无昵於憸人,充耳目之官。” 孔 传:“汝无亲近於憸利小子之人,充备侍从,在视听之官。”

(3).专称御史。《新唐书·韩琬传》:“御史乃耳目官,知而不言,尚何赖?”《新唐书·韦思谦传》:“耳目官固当特立,鵰、鶚、鹰、鸇,岂众禽之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耳目官是中国古代典籍中出现的复合词,具有双重语义内涵。《汉语大词典》将其解构为“耳与目构成的感官系统”和“监察职官”两种释义体系。

从生理机能角度,《黄帝内经·灵枢》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阐释耳目作为人体感知外界的重要器官系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强调“耳主听,目主视”的协同作用,构成完整的信息接收体系。

在官职制度层面,《尚书·舜典》记载“帝曰:龙,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孔颖达疏证指出纳言官职承担着“耳目之责”。唐代杜佑《通典·职官典》详述秦汉时期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典正法度,兼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明确其监察职能与耳目之官的关联性。

该词在《左传·成公二年》中已具象化为监察职能的代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年间监察御史“充人主耳目,弹纠不法”,凸显其行政监督特性。明代黄佐《翰林记》载翰林院官员“备顾问,司记注”,延续耳目官作为信息中枢的职能传统。

现代汉语研究中,王力《古代汉语》将其列为官职类复合词典型,强调其构词法上“器官名词+官职名词”的特殊组合形式。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指出该词在语义演变中实现了从生理器官到社会职能的隐喻扩展。

网络扩展解释

“耳目官”一词在古籍中有三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1.指耳、目两种器官

2.借指负责视听的侍从之臣

3.专称御史(监察官员)

“耳目官”从人体器官的本义,逐渐演化为对监察职能的比喻,体现了古代政治中“视听”与“监督”的紧密关联。其含义的扩展反映了官职命名中常见的借喻手法。

别人正在浏览...

北门管钥毙死碧头巾草苴草篆插关常平盐承卫充饱充好重九炊子出旅楚榭楚墟次长祖大保刁带枙臬繁旉风噤酚醛塑料椁柩估衣还径汉恩含冤受屈和肆闳旷夹窓蹇厄江鼍奸雄浃堂驾役捷疾鬼浄街槌酒座鶌鸠觉寝骏庞可兀的亏心亏盈茂范墨臣墓志难止攀违清关轻条上晡舍业世网收桑榆数责颂德体知頽荒紊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