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安定。 南朝 梁武帝 《除省不便于民者诏》:“唯欲亿兆康寧,下民安乂。” 唐 元结 《补乐歌》之九:“茫茫下土兮,乃均四方;国有安乂兮,野有封疆。” 清 梅曾亮 《<耻躬堂文集>序》:“及海宇安乂,稍可休息。”
“安乂”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ān yì,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安乂”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但可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创作中。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补乐歌》等古籍或权威词典。
《安乂》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汉字词语,原本的意思是安定、安宁和平静的状态。它强调心境的平和和安定,指人心平静、安宁无事的状态。
《安乂》的部首是宀(mián,意为“宀字头”)和心(xīn,意为“心字底”),分别位于汉字的上部和下部。它共由10划笔画构成,其中宀部2划,心部6划,分别加上其他两划,合计为10划。
《安乂》这个词来源于《诗经》中的《大雅·荡》:“氾水乎舟,安破我舟。”意思是指船在急流中平安无事。后来逐渐引申为人心境的平和和安宁状态,用来形容人心境的安宁和内心的平静。
《安乂》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安餘」,保留了原本的意思和形状,只是采用了繁体字的字形。
在古代,安乂的写法有所不同。一种古代写法是「安㱮」,其中的「㱮」为心旁,并且心字底下加上了一个独特的图形。这种写法在古代文献和碑刻中经常出现。
1. 他心情平静安乂,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
2. 静坐冥想可以帮助人们达到内心的安乂。
1. 安乂之道:追求心灵平和安宁的方法和道路。
2. 安乂无事:形容处于平安和宁静的境地,没有丝毫烦恼和烦忧。
1. 安宁:形容心境平静、安定和和谐。
2. 安定:指人心情稳定、不受外界干扰。
1. 烦躁:不安宁、不平静的状态。
2. 紧张:指心情焦虑、不安和不稳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