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拟想的形象,谓以旨意取人。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效难》:“是以众人之察不能尽备,故各自立度以相观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动作,或揆其终始,或揆其儗象。” 刘昞 注:“以旨意取人。”一本作“似象”。
“儗象”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语,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儗象”指通过主观旨意或标准来推测、选取人物形象。具体指在观察人物时,根据某种预设的框架或标准去模拟、想象其特质。
构词解析
古籍来源
最早见于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效难》,原文提到:“揆其儗象”,刘昞注解为“以旨意取人”。
该词常用于古代人物品评领域,指通过主观标准衡量他人特质。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属于生僻词汇,常见于古典文献研究或特定学术讨论。
近义概念
与“以貌取人”“主观臆断”有一定关联,但更强调通过预设框架进行系统性推测。
相关成语
如“儗非其伦”(比喻比拟不当)、“拔犀擢象”(提拔才能出众者),均含主观评判的意味。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人物志》等古籍原文及权威注本。
儗象是一个多义词,可以指代多个事物或概念。首先,我们来拆分儗象的部首和笔画。儗象的部首是人(㆒)。在汉字中,人是一个常见的部首,代表与人相关的事物。儗象的总笔画数是15画。
儗象这个词的来源尚不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形态。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然而,在繁体字中,我们可以找到类似的字形。繁体字中的「儗」字和「象」字分别由「人」和「象」两个部首组成。因此,可以推测「儗象」这个词可能是受到繁体字的影响而产生。
下面给出「儗象」一词的繁体写法:「儗象」。
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古代的写法有时会有所差异。虽然没有确切的资料表明「儗象」的古代写法是什么,但可以假设它与现代的写法相似。
以下是一些使用「儗象」一词的例句: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与「儗象」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组词:儗贤、儗众、儗雅、美儗。
近义词:美、雅、秀丽。
反义词:丑陋、低俗、不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