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山名。在 甘肃省 渭源县 西。《书·禹贡》:“导 渭 自 鸟鼠同穴 。” 孔 传:“鸟鼠共为雌雄,同穴处此山,遂名山曰 鸟鼠 , 渭水 出焉。”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续集·鸟鼠同穴》:“‘导 渭 自 鸟鼠同穴 。’ 孔 传谓‘鸟鼠共为雌雄,同穴而处。’ 蔡氏 以为怪诞不取。按《甘肃志》:‘ 凉州 之地有兀儿鼠者,形状似鼠,尾若赘疣。有鸟曰本周儿者,形似雀,色灰白,常与兀儿鼠同穴而处。所谓鸟鼠同穴也。’ 凉州 唐 属 陇右道 ,然则 孔 説非诞。”
“鸟鼠同穴”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可以从字面和引申两个层面来理解:
字面意思: 指鸟类和老鼠共同栖息在同一个洞穴里。这描述的是一种自然界中罕见的共栖现象,即不同种类、甚至存在捕食关系的动物(鸟与鼠通常并非天敌,但习性差异大)因特殊环境(如荒凉、缺乏合适栖息地)而被迫或偶然地共享同一处穴居空间。这种现象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用来指代特定地点(如鸟鼠山)的奇特生态。
引申义/比喻义: 这是该成语更常用的含义。它用来比喻:
出处与权威解释:
该成语最著名的出处是儒家经典《尚书·禹贡》: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记载大禹治水时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
这里的“鸟鼠同穴”最初是指一座山的名称,即鸟鼠山(位于今甘肃省渭源县)。古人观察到这座山上有鸟与鼠共处一穴的奇特现象,故以此命名。后世便用“鸟鼠同穴”来代指这种自然现象,并逐渐引申出比喻意义。
权威汉语词典的解释如下: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鸟鼠同穴】 1. 山名。在今甘肃省渭源县西。 2. 鸟与鼠同穴而居。比喻不同类的人或事物聚集一处。 (释义明确指出其作为山名和比喻义的双重含义)
《辞源》(商务印书馆):
【鸟鼠同穴】山名。一名鸟鼠山。……相传此山有鸟鼠同穴而居,故名。见《书·禹贡》。后亦用以比喻不同类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同样强调其地理名称来源及引申的比喻义)
“鸟鼠同穴”源于《尚书·禹贡》所记载的山名,该山因有鸟类与鼠类共处一穴的自然现象而得名。作为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比喻品类不同、性质各异的人或事物混杂、共处一处,常带有不协调或混乱的意味。
“鸟鼠同穴”一词可从地理名称和成语两个层面理解,具体如下:
地理位置与特征
鸟鼠山(又称“鸟鼠同穴”)位于甘肃省渭源县西,是渭河的发源地。其山势险峻,植被茂盛,自然景观与文化底蕴并存,历史可追溯至《尚书·禹贡》记载的“导渭自鸟鼠同穴”。
名称由来
据古籍记载,该山因存在“鸟鼠共居”现象得名。提到,山中有一种黄色羽毛的鸟(类似燕子)和短尾鼠(类似家鼠),二者在洞穴中和平共处——鸟居穴外,鼠居穴内,形成独特的生态现象。孔安国在《尚书传》中描述:“鸟鼠共为雌雄,同穴处此山”,后世虽认为此说存疑,但名称沿用至今。
基本释义
该成语字面指不同物种共同栖息,后引申为不同立场、身份或利益的人因特殊原因暂时合作。例如《甘肃志》记载的凉州“兀儿鼠”与“本周儿”鸟共居一穴的现象,常被用作此类比喻。
文化背景
该词体现了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想象,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其典故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如唐代岑参诗句提及“鸟鼠山西洮水云”。
若需进一步了解该山的旅游或地质信息,可参考(搜狗百科)和(词语解析),获取更详细的自然与人文资料。
板实犇呼炳灵公镈师补蓺抄纸迟蹇触抵纯臣麤涩大对大罗便大仙钓竿手懂行动量守恒定律兑款丰姿绰约麸金服色钢珠鳏鳏孤坟古籍孤行寒泉冈贺厦怀乡晖焕见赐剑仙浄戒静色军令举踵思望趷登登连心绵羊明主辇从宁肃尼邱逆臆庖餗破碎青狼权宗穰川热情奔放软酥酥山国试身试职爣朗屯屯歪剌货晚兴猬起鸡连五道将军喜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