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ead and revise]∶审阅校订
校阅书刊
(2) [check]∶检查;查核
校阅资财
(3) [inspect]∶检阅
壮六军之校阅
(1).查核,察看。《魏书·太宗纪》:“詔使者巡行诸州,校閲守宰资财,非自家所齎,悉簿为赋。”
(2).审阅校订。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繁积於 宣 时,校閲於 成 世,进御之赋,千有餘首。”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各以所校閲某书,应考某典,详列书目,至 瑠璃厂 书肆访查之。” 巴金 《新生》第一篇:“于是我们坐下来校阅这期杂志底清样。”
(3).检阅。 唐 李濯 《内人马伎赋》:“搴旗命伍,抽戈按节,侔三边之挑战,壮六军之校閲。”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臣窃观 高皇帝 以武功定天下,深虑承平之后,武备寖弛,以启戎心,而定为御前閲试之法,千万里外亦分番迭上,躬自校閲。”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王天冲》:“严飭弟兄鸣枪致敬,詰朝再请校閲阵法。”
校阅是汉语词汇中表示文献核查的专业术语,其核心含义指对文字材料的系统性审读与修正。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校阅包含三层递进意义:其一为对照原稿逐字核对,确保文本无抄录错误;其二为审查内容逻辑与事实准确性;其三为对整体格式规范进行最终确认。
从文献学角度分析,校阅活动需遵循双重标准:文字层面的"校异同"与内容层面的"校是非"。《汉语大词典》特别指出,校阅不同于普通校对,要求实施者具备专业领域知识,能够辨识学术讹误并修正表述瑕疵。典型应用场景包括学术著作出版前的专家审校、历史档案的整理考订,以及法律文书的合规性检查。
权威典籍中,《文心雕龙·校勘》最早系统论述校阅方法论,强调"参校众本,择善而从"的原则。现代出版规范则细化为三校三改制度,要求校阅者分别承担文字校勘、内容审读和终审把关的递进职责。这种分层校阅机制有效保障了文献传播的准确性,成为知识生产体系的重要质量控制环节。
“校阅”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有以下解释:
指对书籍、文章等文字材料进行逐字逐句的核对与审查,确保内容准确无误。包括:
古代指对军队的检阅或考核,如《宋史》中记载的“校阅禁军”。现代汉语中更常用“检阅”表达此意。
部分朝代设有“校阅官”职位,负责典籍整理与勘误(如唐代秘书省官员)。
使用提示:现代语境下,“校阅”多用于出版、学术领域,强调严谨的文字核查。若涉及其他领域(如军事),建议结合上下文进一步确认具体含义。
百宝百炼千锤瘢疣边锋宾闼播生常年赤颊擣衣厎慎丢面子读破句独任风风火火风肉骨采诡设鬼笑穷衮黼还服喊山寒声豁落图加密简典匠营骄纵劫请极驩伎乐祭酹踖然旧国老世辣酥酥两班燎祭煤气灯民蠹木人石心潜绝悭澁起茧欺滥请水取消桑野赦孤沈闾审重说法台肃修诉语停景五反相浑相疾象形字袭称新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