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ead and revise]∶审阅校订
校阅书刊
(2) [check]∶检查;查核
校阅资财
(3) [inspect]∶检阅
壮六军之校阅
(1).查核,察看。《魏书·太宗纪》:“詔使者巡行诸州,校閲守宰资财,非自家所齎,悉簿为赋。”
(2).审阅校订。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繁积於 宣 时,校閲於 成 世,进御之赋,千有餘首。”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各以所校閲某书,应考某典,详列书目,至 瑠璃厂 书肆访查之。” 巴金 《新生》第一篇:“于是我们坐下来校阅这期杂志底清样。”
(3).检阅。 唐 李濯 《内人马伎赋》:“搴旗命伍,抽戈按节,侔三边之挑战,壮六军之校閲。”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练兵事宜》:“臣窃观 高皇帝 以武功定天下,深虑承平之后,武备寖弛,以启戎心,而定为御前閲试之法,千万里外亦分番迭上,躬自校閲。”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王天冲》:“严飭弟兄鸣枪致敬,詰朝再请校閲阵法。”
“校阅”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有以下解释:
指对书籍、文章等文字材料进行逐字逐句的核对与审查,确保内容准确无误。包括:
古代指对军队的检阅或考核,如《宋史》中记载的“校阅禁军”。现代汉语中更常用“检阅”表达此意。
部分朝代设有“校阅官”职位,负责典籍整理与勘误(如唐代秘书省官员)。
使用提示:现代语境下,“校阅”多用于出版、学术领域,强调严谨的文字核查。若涉及其他领域(如军事),建议结合上下文进一步确认具体含义。
校阅是一个动词,表示审核、校对所写文章或文件中的错误、瑕疵,并进行修改和修订。
校阅的部首是木,拆分后的笔画数为7画。
校阅一词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说文解字》,其原义是指照本修正。在古代,人们在写完文章后常常会找其他人帮助检查和校正,以确保文章的质量和准确性。
校阅的繁体字为「校閱」。
在古代汉字书法中,「校阅」一词的字形稍有不同。其中「校」字的古代写法为「校」在上,「木」在下,代表了对木材进行处理的意义,而「阅」在古代写法中,上面标有「月亮」的形状,在下面标有「院」字,意味着在院子里观察月亮,引申为观察和检查的意义。
1. 我们需要在提交之前进行校阅,确保没有任何错误。
2. 编辑仔细地进行了校阅,将文档中的拼写和语法错误进行了更正。
3. 学术论文在发表前要经过严格的校阅过程,以确保其学术价值和准确性。
校阅可以作为动词进行组词,如「校阅者」(校阅的人)、「校阅工作」(进行校阅的工作)等。
近义词包括校订、校改、校勘等,这些词都表示对文章或文件进行审查和修改的行为。
反义词为草率、随意,这些词表示对文章或文件存在疏忽和不认真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