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礼制。《诗·小雅·小旻》:“国虽靡止,或圣或否。” 郑玄 笺:“靡,无。止,礼。言天下诸侯今虽无礼,其心性犹有通圣者。”一说谓小。 毛 传:“靡止,言小也。”
“靡止”是古代汉语词汇,出自《诗经·小雅·小旻》,其含义存在两种主要解释:
“没有礼制”
郑玄在《毛诗笺》中注解:“靡,无;止,礼”,认为该词指国家或诸侯缺乏礼制规范。原句“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意为:尽管国家无礼,仍可能有通晓圣道之人。
“指国家疆域狭小”
毛亨的《毛诗故训传》提出另一种解读,将“靡止”解释为“言小也”,即形容国家规模较小。这一说法更侧重字面意义,与后文“或圣或否”(既有圣明也有昏庸)形成对比。
补充说明
「靡止」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柔弱、无力或停止、废止的意思。
「靡止」的部首是「革」,总共有15个笔画。
「靡止」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宴》中。在繁体中,「靡止」的写法是「靡止」。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对于「靡止」这个词,其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使用「靡止」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由「靡止」组成的词语:
与「靡止」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停止、废止、中止。反义词则可以是强劲、有力、充足。
暗泉半死奔踶忭舞鼻龙仓卒主人谶言赤尽村叟盗名隄梁断粮恶客放迸仿冒方麯肥厚乖慵翰飞戾天黑白合穗和驯轰发花粉钱恢愕回交健鹘交兵唧唧啾啾决疑据掌宽中廉访列埒篱槿领率礼正谩切美中不足门隶明服魔事鸟吓屏语呛声跷足而待倾弄山岳崩颓神候述附淑好死丕丕随身天祉通力合作同县外铄王铎顽戏枭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