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礼制。《诗·小雅·小旻》:“国虽靡止,或圣或否。” 郑玄 笺:“靡,无。止,礼。言天下诸侯今虽无礼,其心性犹有通圣者。”一说谓小。 毛 传:“靡止,言小也。”
《汉语大词典》中,“靡止”为古汉语复合词,由“靡”和“止”两个语素构成。“靡”作否定副词时,义为“无、没有”,如《诗经·大雅·荡》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止”为动词,本义指“停息”,如《诗经·秦风·黄鸟》载“交交黄鸟,止于桑”。二字连用构成“靡止”,可释为“未曾停歇”或“未有终止”,多用于描述持续性状态,例如《诗经·小雅·沔水》中“心之忧矣,不可弭忘”一句,郑玄笺注“弭,止也”,孔颖达疏引申“靡止”即“忧思无已”。
该词属书面雅言,现代汉语中已鲜少独立使用,但在古典文献训诂及诗词解析中仍具研究价值。例如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止”部字的考释,可为理解该词提供字源学依据;王力《古代汉语》教材亦将此类否定式复合词列为语法分析重点。相关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9册第1247页、《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301条。
“靡止”是古代汉语词汇,出自《诗经·小雅·小旻》,其含义存在两种主要解释:
“没有礼制”
郑玄在《毛诗笺》中注解:“靡,无;止,礼”,认为该词指国家或诸侯缺乏礼制规范。原句“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意为:尽管国家无礼,仍可能有通晓圣道之人。
“指国家疆域狭小”
毛亨的《毛诗故训传》提出另一种解读,将“靡止”解释为“言小也”,即形容国家规模较小。这一说法更侧重字面意义,与后文“或圣或否”(既有圣明也有昏庸)形成对比。
补充说明
闇修百谋千计暴迅憋怤不相下不怿苍祇长才广度碜磕磕传通单糖动感遁世离俗二十四番风梵嫂吠厖忿懥过轨郭沫若孤峙画地成牢怀负花卿呼瓝贿庇江西蜡匠资靠子宽心丸两禁连同琳珪邻亚李斯狗枷镂牙挛牵露花风絮泼风汽机骑龙气炎葺治乳台缮守舍讲绳床圣寿神俊水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倠丑天牕題句通宽拖挂土作危时无干凈祥云献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