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视的意思、绥视的详细解释
绥视的解释
垂视。《礼记·曲礼下》:“天子视,不上於袷,不下於带,国君绥视,大夫衡视,士视五步。” 郑玄 注:“绥,读为妥。妥视,谓视上於袷。” 孔颖达 疏:“妥,下也。若臣视君,目不得取看於面,当视面下袷上。”
词语分解
- 绥的解释 绥 (綏) í 安抚:绥抚。绥远。绥集(安抚和笼络)。绥靖(安抚使平静)。 安好:顺颂台绥(旧时书信用语)。 古代指登车时手挽的索。 古代的旌旗和旒。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视的解释 视 (視) ì 看:视觉。视力。视野。鄙视。注视。近视。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亲临某事:视事。视察。 看待:藐视。重视。等闲视之。 看望:探视。省(媙 )视。 比照:“天子之卿受地视侯”。 古同“示”
专业解析
"绥视"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核心含义可以从字源和典籍用例中解析:
一、字义拆解与典籍依据
- 绥 (suí):
- 本义指登车时用以拉手的绳索(《说文解字》:“绥,车中把也。”),引申为“安”、“安抚”、“安定”之意(《尔雅·释诂》:“绥,安也。”)。在描述神态、动作时,常带有“平和”、“舒缓”、“从容”的意味。
- 视 (shì):
- 本义为“看”、“观察”(《说文解字》:“视,瞻也。”),也指目光、眼神或看待事物的态度。
二、“绥视”的整体释义
结合“绥”与“视”的含义,“绥视”指:
- 平和安详地注视:形容目光或神态从容不迫、宁静安和。
- 安抚性地看待:带有一种宽慰、抚慰意味的注视或态度。
三、典籍用例与语境
此词多见于古代文献,用以形容君主、尊者或德高望重者庄重而温仪态:
- 《尚书·太甲中》:“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虽未直接用“绥视”,但“视远惟明”体现的是一种庄重、明智的远望,后世注疏或引申中,“绥”的平和意蕴常被关联到此类庄重注视上,用以形容君王仪态。(此处指代《尚书》作为经典来源,无直接网络链接可附,其文本可参考权威出版社如中华书局点校本)
- 形容仪态语境:在描述古代礼仪或人物神态时,“绥视”常与“玉音”(温言语)、“安步”(从容的步伐)等词并用,共同刻画一种不疾不徐、威仪内敛的君子风范或尊者气度。其具体语境强调的是一种既庄重威严又不失温和仁厚的注视方式。
总结
“绥视”是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语词,意指平和、安详、带有安抚意味的注视或看待方式,多用于形容尊长、德者庄重从容的仪态神情,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温而厉,威而不猛”君子风度的追求。其使用主要见于古代典籍及对其的阐释中。
网络扩展解释
“绥视”一词有两种不同的解释,需根据语境区分:
一、传统礼仪中的原义(古籍出处)
源自《礼记·曲礼下》,指古代君臣相见时的礼仪性垂视:
- 动作规范:臣子注视国君时,目光应落在对方衣领(袷)与腰带之间,既不能直视面部,也不能低于腰带。
- 礼仪等级:与“天子视”“大夫衡视”形成对比,体现封建等级制度中的尊卑差异。
- 文字考证:郑玄注“绥”通“妥”,意为目光下移;孔颖达疏强调“视面下袷上”的具体范围。
二、现代引申义(存疑)
部分现代词典将其解释为成语,表示:
- 镇定自若:形容冷静应对困境的态度,如“面对危机绥视从容”。
- 使用注意:此释义缺乏古籍支撑,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引申或误用,需结合具体语境谨慎使用。
建议:研究古文时应采用第一释义,现代使用若采信第二释义需标注来源存疑。
别人正在浏览...
安忍无亲班锡爆花贝壳不甐操揉磨治骣马撑天柱地酬抗春丛春熙村家顶饰纺手雰霏伏从卦辞垝垣衮师骇胆含生濠州真人花雕诲翰讳穷回曲见猎交部嘉胜解冻水记目禁渔举措不当俊明开浚銮旗车魔棒逆暑牛疫女孩儿潘左平上軿车棋列齐誉全器人心果三壤赏附赏庆善名深讐大恨声域私土文槅无顿勿忘我像类县尊笑海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