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阳货》:“子之 武城 ,闻弦歌之声。” 朱熹 集注:“弦,琴瑟也。时 子游 为 武城 宰,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后借指礼乐教化。 唐 卢照邻 《寄赠柳九陇》诗:“遥闻 彭泽 宰,高弄 武城 弦。” 唐 高适 《遇卢明府有赠》诗:“谁能奏明主,一试 武城 弦。”
“武城弦”是一个源自《论语》的典故性词语,其核心含义指代礼乐教化,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该词字面指“武城的琴瑟弦音”,实际借喻以礼乐治理百姓、教化民众的理念。典故出自《论语·阳货》:孔子到武城时,听到城中弦歌之声,得知弟子子游(言偃)任武城宰期间推行礼乐之教,百姓因此受到感化。
典故背景
延伸用法
后世诗文(如唐代卢照邻、高适的作品)常以“武城弦”赞颂地方官重视教化、治理有方。
“武城弦”通过子游治武城的故事,成为儒家礼乐教化的象征,强调以文化而非强制手段治理社会。其内涵与孔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思想一脉相承。
《武城弦》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竹箫的声音。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即“武城”和“弦”。
《武城弦》的部首是歹(dǎi),它是一个表示“恶”的部首,表明该词语的意义与负面因素有关。
《武城弦》的笔画数为22画,比较复杂。
《武城弦》这个词最早见于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其中写道:“武城新月点素弦”,描绘了竹箫的悠扬声音。后来,人们根据这个诗句常用“武城弦”来形容竹箫的声音。
《武城弦》的繁体字为“武城絃”。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在稍有不同。《武城弦》这个词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与现在稍有不同,但词义相同。
他吹起竹箫,那动人的《武城弦》让人陶醉其中。
陶醉、竹箫、悠扬、音乐
竹声、箫声
寂静、无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