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出《易·复》:“上六,迷復,凶……象曰:迷復之凶,反君道也。” 孔颖达 疏:“以其迷闇不復,而反违於君道,故象云:‘迷復之凶,反君道也。’”后用以指迷失不改过;糊涂不醒悟。 宋 王禹偁 《贺收复益州表》:“虽依九伐之法,特开三面之罗,尚敢婴城,斯为迷復。” 宋 邵雍 《诫子吟》:“改图不害为君子,迷復终归作小人。”
迷复是古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义拆解与典籍用例两方面阐释:
“迷” 指迷惑、迷失方向;“复” 意为返回、恢复。组合后“迷复” 指因执迷不悟而无法回归正途,引申为在错误中沉沦不知悔改。
《汉语大词典》释为:“执迷而不知悔改”(来源:中华书局《汉语大词典》在线版)。
《周易·复卦》
上六爻辞:“迷复,凶。”指盲目行动不知返,必招灾祸。王弼注:“迷而不复,凶其宜也”(来源:国学大师《周易》注疏库)。
此用例奠定该词“执迷不悟致祸”的核心语义。
《后汉书·隗嚣传》
“若迷复不返,当夷灭宗族。”以“迷复”警示顽固不化将致家族覆灭,强化其负面后果(来源:汉典网古籍数据库)。
儒家与道家典籍中,“迷复”常关联“知返”的哲学命题:
此概念对后世“悔过自新”的伦理观影响深远。
“迷复”一词源自《周易·复卦》,其含义和解释如下:
“迷复”出自《周易·复卦》上六爻辞:“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象辞进一步解释:“迷复之凶,反君道也。”
指迷失方向后仍不悔改,引申为糊涂不醒悟的状态。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注疏:“迷闇不復(返),而反违于君道”,强调违背了君主应遵循的正道而导致凶险。
现代网络释义中,“迷复”多用于形容在错误中固执不回头的状态,常带有劝诫意味,如“迷复终归作小人”即警示及时改过的重要性。
注:综合《周易》原典与历代注疏,此词核心在于强调“迷失后不反思”的负面结果,带有哲学警示色彩。如需更详细卦象分析,可参考《周易》复卦注解。
熬心费力碧天闭纵伯成子高操略蟾阁镜池舘词魔大道曲大洋盆地登阶堤垸多宝塔碑方才房族風檐寸晷纷若富叟弗与挂念官僮寒垧阖门百口黄霉天讙然角箫赍米锦郎金灵讥弄旧班蠲振炕头老蚌珠胎撂台买关节媒媪妙实墨者嗯哪盼睐扒艇骈赋嫔妾绮里祠却尘褥宂辑三段碑扫犁砂坑绳地奢忲事倍功半爽误送诚缩蜷土特产僞币伪劣宵衣旰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