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隐身术。《三国志·魏志·张鲁传》“雄据 巴 汉 垂三十年”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 熹平 中,妖贼大起,三辅有 骆曜 ……教民缅匿法。”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裴松之<三国志>补》:“《张鲁传》註引《典略》 骆曜 教民缅匿法,缅匿法不可解,或是《抱朴子》介象蔽形之术耶?”
“缅匿法”是一个具有多重解释的词语,其含义需结合不同文献来源分析:
古代隐身术
根据《三国志·魏志·张鲁传》裴松之注引《典略》记载,东汉熹平年间,骆曜曾传授“缅匿法”给民众,被描述为一种传说中的隐身术。清代袁枚在《随园随笔》中推测其可能与《抱朴子》提到的“蔽形之术”类似,即通过特殊方法隐藏身形。
现代引申含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成语,指“欺骗、蒙蔽他人,掩盖真相”。此用法可能源于对“缅”(迅捷)、“匿”(隐藏)、“法”(方法)三字的字面拆分,强调通过隐蔽手段达到目的,但缺乏直接历史文献佐证。
辨析建议
《缅匿法》是指隐藏、隐匿信息的法律或规定。它可以被用来指代政府或组织实施的一种机密政策,也可以用来描述个人对自己身份或行为进行保密的行为。
《缅匿法》的拆分部首为“缉”和“匿”,它的笔画分别是“11”和“6”。
《缅匿法》这个词源于汉语,它是由“缅”和“匿法”两个词组成的。在古代,中国的法律和规定通常使用汉字来表达,这个词就是古代法律文献中的一个术语。
繁体中文中,《缅匿法》的写法为《緬匿法》。
古时候汉字写法中,《缅匿法》的写法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但总体来说,它在古代法律文献中的写法与现代相似。
1. 根据《缅匿法》,所有相关文件都必须加密并妥善保管。
2. 他以《缅匿法》为依据,拒绝回答有关个人隐私的问题。
1. 缅密: 指隐藏、保密的行为。
2. 匿名: 指不透露真实姓名的状态。
保密、隐蔽、隐藏
公开、透明、暴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