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官吏上奏,论述自己意见。《新唐书·刘仁轨传》:“ 河南道 安抚大使 任瓌 上疏有所论奏, 仁轨 见其稾,为窜定数言。” 宋 王安石 《论馆职札子》之二:“若陛下以臣前所论奏为合於义理,即乞悉置此九人者以为三馆。”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因以论奏之言,附载各书之下。”
“论奏”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官吏上奏时陈述意见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官吏通过书面或口头形式向君主或上级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常见于古代政治场景。其核心是“论述”与“上奏”的结合,即通过正式渠道表达观点。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通过正式途径发表见解”,但实际使用仍以历史文献为主。
注:如需具体古籍原文或更多案例,可参考《新唐书》《王文公文集》等文献。
《论奏》是一个汉语词语,指的是对某一事物或问题进行讨论和发表意见。它是由两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各自的意义。
《论奏》的第一个字“论”是由“言”和“仑”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有六画;第二个字“奏”是由“大”和“卩”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有九画。
《论奏》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方文书和政治讨论中。在古代,朝廷官员和学者们常常通过撰写奏章来向君主或上级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种奏章也被称为“论奏”。
《论奏》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論奏」。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有所不同。《论奏》这个词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有些差异,但基本上仍由相同的部首构成。
1. 这篇论奏提出了一些有关环保的建议。
2. 他的论奏得到了上级的重视和采纳。
1. 论文:指的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通过一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某一主题进行系统阐述和论证的作品。
2. 奏章:古代官员或学者向君主或上级提交的书面请示或建议文件。
1. 论述:指针对某一问题或主题,通过系统的阐述和论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2. 论辩:指通过辩论的方式,就某一问题或主题展开争论和交流。
言听计从、袖手旁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