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鷀的意思、鸬鷀的詳細解釋
鸬鷀的解釋
亦作“ 鸕鶿 ”。1.水鳥名。俗叫魚鷹、水老鴉。羽毛黑色,有綠色光澤,颔下有小喉囊,嘴長,上嘴尖端有鈎,善潛水捕食魚類。漁人常馴養之以捕魚。 北齊 顔之推 《稽聖賦》:“黿鼈伏乎其陰,鸕鷀孕乎其口。” 唐 杜甫 《田舍》詩:“鸕鶿西日照,曬翅滿魚梁。”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一·鸬鹚》:“鸕鷀,處處水鄉有之。似鶂而小,色黑。亦如鴉,而長喙微曲,善沒水取魚,日集洲渚,夜巢林木,久則糞毒多令木枯也。南方漁舟往往縻畜數十,令其捕魚。”
2. 鸬鹚陂 的省稱。 明 夏完淳 《燕問》:“ 桑乾 曉河, 鸕鷀 夜岸,澄流綺望,素波若旦。”
3.鸬鹚杓的省稱。 元 羅志仁 《木蘭花慢·禁釀》詞:“鸕鷀鸚鵡,且茶甌,蒲桃釀緑,空想芳馨。”
詞語分解
- 鸬的解釋 鸬 (鸕) ú 〔鸬鹚〕水鳥,羽毛黑色,嘴扁而長,尖端有鈎。善捕魚,漁人常用來捕魚。亦稱“魚鷹”、“烏鬼”、“水老鴉”。 (鸕)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 鷀的解釋 鷀 í 見“鹚”。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鸬鹚(lú cí)是一種大型水鳥,屬于鸬鹚科,廣泛分布于全球溫帶和熱帶水域。以下是其核心特征的詳細解釋:
-
形态特征
鸬鹚體型修長,喙長且尖端帶鈎,適合捕魚;羽毛多為黑色或深褐色,帶有金屬光澤。其腳蹼發達,尾部堅硬,潛水時能快速遊動。因羽毛防水性較弱,常可見其站立時展開翅膀晾曬。
-
生态習性
- 捕食行為:擅長潛水捕魚,可下潛至10米深,捕到魚後浮出水面吞咽。
- 群居性:繁殖期聚集成群,在懸崖、樹上築巢,雛鳥由雙親共同喂養。
- 分布:常見于湖泊、河流、沿海地區,中國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為典型栖息地。
-
與人類的關系
中國部分地區(如桂林)的傳統漁民會馴養鸬鹚輔助捕魚。漁民用細繩輕系其頸部,防止吞食大魚,捕魚後通過輕壓喉部使鸬鹚吐出獵物。這一古老技藝現多作為文化旅遊項目保留。
-
文化象征
在文學和藝術中,鸬鹚常象征“協作”或“自然生計”,例如古詩“鸬鹚西日照翅明”描繪其捕魚場景。日本等地亦視其為漁業豐收的象征。
若需進一步了解鸬鹚亞種分類或保護現狀,建議參考鳥類學專著或權威自然保護機構發布的最新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鸬鷀(lú wèi)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豐富的意義。下面将對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拆分部首和筆畫:
鸬鷀由“鳥”和“隹”兩個部首組成。它總共由17個筆畫組成,其中“鳥”部首占9個筆畫,“隹”部首占8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鸬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中,“鸠特也,形似鳥隹”是它的出處。在繁體字中,鸬鷀的寫法為鸬鷀,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鸬鷀的字形和現代寫法有些許不同。以鸬鷀來說,最早的寫法是“鴨雞”,後來逐漸演變為現代的樣子。
例句:
1. 湖邊一隻鸬鷀翩然起舞,展示出它優美的舞姿。
2. 他在湖上捕捉到一隻鸬鷀,為了保護野生動物,他決定放飛它。
組詞:
鸬鷀可以與其他字組合成一些詞語,如:鸬鷀群、鸬鷀巢、鸬鷀栖息等。
近義詞:
鸬鷀的近義詞可以有:水鳥、鳥類、鳥兒等。
反義詞:
鸬鷀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可以根據具體情景使用相關的反義詞,如陸生動物、非鳥類等。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對鸬鷀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