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鸬鷀的意思、鸬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鸬鷀的解釋

亦作“ 鸕鶿 ”。1.水鳥名。俗叫魚鷹、水老鴉。羽毛黑色,有綠色光澤,颔下有小喉囊,嘴長,上嘴尖端有鈎,善潛水捕食魚類。漁人常馴養之以捕魚。 北齊 顔之推 《稽聖賦》:“黿鼈伏乎其陰,鸕鷀孕乎其口。” 唐 杜甫 《田舍》詩:“鸕鶿西日照,曬翅滿魚梁。”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一·鸬鹚》:“鸕鷀,處處水鄉有之。似鶂而小,色黑。亦如鴉,而長喙微曲,善沒水取魚,日集洲渚,夜巢林木,久則糞毒多令木枯也。南方漁舟往往縻畜數十,令其捕魚。”

2. 鸬鹚陂 的省稱。 明 夏完淳 《燕問》:“ 桑乾 曉河, 鸕鷀 夜岸,澄流綺望,素波若旦。”

3.鸬鹚杓的省稱。 元 羅志仁 《木蘭花慢·禁釀》詞:“鸕鷀鸚鵡,且茶甌,蒲桃釀緑,空想芳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鸬鹚(學名:Phalacrocorax),漢語詞典釋義為“一種善于潛水捕魚的水鳥”,屬鳥綱鸬鹚科。其名稱源于古漢語“鸬”指黑色羽毛,“鹚”為鳥類通稱,合稱形容其體色特征。别稱“水老鴉”“魚鷹”等,常見于江河湖海沿岸。

詳細釋義:

  1. 形态特征

    成年鸬鹚體長約80-100厘米,通體羽毛以黑褐色為主,具金屬光澤;喙細長帶鈎,適于捕魚;腳蹼寬大,趾間具全蹼,潛水時後蹬力強。幼鳥腹部呈白色,與成鳥形成明顯差異(《中國鳥類志》。

  2. 生态習性

    多群居于濕地環境,潛水深度可達10米,捕食後常展翅晾曬羽毛。古籍《爾雅翼》載:“鸬鹚,水鳥,似鶂而黑,喉白,善沒水取魚”,準确描述其捕食特性。

  3. 文化意象

    曆代詩詞中多作漁獵象征,如杜甫“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即指鸬鹚捕魚場景。在江南水墨畫中,鸬鹚與漁船、竹篙構成典型漁耕圖景(《中國古典文學意象辭典》。

  4. 馴養曆史

    《齊民要術》記載唐代漁民馴養技法:以草繩輕縛頸部,使鸬鹚銜魚不能吞,訓練後每隻日均捕魚可達20斤。此技藝于2008年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中國農業史》。

網絡擴展解釋

鸬鹚(lú cí)是一種大型水鳥,屬于鸬鹚科,廣泛分布于全球溫帶和熱帶水域。以下是其核心特征的詳細解釋:

  1. 形态特征
    鸬鹚體型修長,喙長且尖端帶鈎,適合捕魚;羽毛多為黑色或深褐色,帶有金屬光澤。其腳蹼發達,尾部堅硬,潛水時能快速遊動。因羽毛防水性較弱,常可見其站立時展開翅膀晾曬。

  2. 生态習性

    • 捕食行為:擅長潛水捕魚,可下潛至10米深,捕到魚後浮出水面吞咽。
    • 群居性:繁殖期聚集成群,在懸崖、樹上築巢,雛鳥由雙親共同喂養。
    • 分布:常見于湖泊、河流、沿海地區,中國長江流域及東南沿海為典型栖息地。
  3. 與人類的關系
    中國部分地區(如桂林)的傳統漁民會馴養鸬鹚輔助捕魚。漁民用細繩輕系其頸部,防止吞食大魚,捕魚後通過輕壓喉部使鸬鹚吐出獵物。這一古老技藝現多作為文化旅遊項目保留。

  4. 文化象征
    在文學和藝術中,鸬鹚常象征“協作”或“自然生計”,例如古詩“鸬鹚西日照翅明”描繪其捕魚場景。日本等地亦視其為漁業豐收的象征。

若需進一步了解鸬鹚亞種分類或保護現狀,建議參考鳥類學專著或權威自然保護機構發布的最新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不像樣槽車乘垲持酒次及大命蹬道蒂芥斷頭将軍方隅犯狂風光月霽憤恨不平俯思鋼镚跟兒夠勁邯鄲步嘿嘿蚩蚩衡雍畫廊嘩呶黃毛丫頭劃一輝熠甲乙丙丁極峯禁戒開國承家愧讓擴孔留事龍城莽大夫蒙然冥頑不靈南北二玄濃翠弄水炮撚漂溢披昌皮脂裒多增寡淺缪喬畫慊款輕揚如茨盛服神魄使料所及十襲袒臂填宮調風險浮現錢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