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九歌的意思、九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九歌的解释

(1).古代乐曲。相传为 禹 时乐歌。《左传·文公七年》:“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楚辞·离骚》:“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 王逸 注:“《九歌》,九德之歌, 禹 乐也。”一说天帝乐名。《山海经·大荒西经》:“ 开 (即 启 )上三嬪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 郭璞 注:“皆天帝乐名也, 开 登天而窃以下用也。”

(2).泛指各种乐章。《汉书·礼乐志》:“千童罗舞成八溢,合好効欢虞 泰一 。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 唐 张说 《唐封泰山乐章·豫和三》:“九歌叙,万舞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九歌》是《楚辞》中的经典篇章,原为战国时期楚地流传的祭祀乐歌,后经屈原艺术加工整理成组诗,共包含十一篇作品。该名称源于远古夏朝宫廷乐章《九歌》,屈原借古题创新意,形成具有楚文化特色的文学典范。

从内容结构看,《九歌》包含《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等篇章,每篇祭祀不同神祇。其祭祀对象涵盖天神(如东皇太一、云中君)、地祇(如湘君、河伯)及人鬼(如国殇),完整呈现楚地神灵谱系。据《楚辞补注》记载,这些诗篇采用巫觋迎神的对唱形式,通过人神恋歌表达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文学价值方面,《九歌》开创了香草美人意象系统,运用"桂酒椒浆"等祭品描写,形成独特的宗教美学意境。其句式突破四言体限制,采用"兮"字连接的杂言体,增强节奏韵律感,被《文心雕龙》评为"绮靡以伤情"的抒情典范。

文化内涵包含三重维度:原始宗教层面保留楚巫祭仪轨;哲学层面蕴含阴阳交感思想;社会层面反映战国时期楚民族的精神诉求。现代学者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中指出,其中《山鬼》篇实为生殖崇拜的变形表达。

该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既开创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其祭祀乐舞形式更为汉代《郊祀歌》提供范式。1984年湖北江陵出土的战国楚简中,发现有与今本《九歌》相似的神灵名称,印证其历史真实性。

网络扩展解释

“九歌”这一词语在历史和文化中具有双重含义,需从不同层面进行解释:

一、原始含义(夏禹时期)

  1. 古代祭祀乐舞
    据《左传》《山海经》等记载,“九歌”最初是夏禹时期的祭祀乐舞,用于歌颂“九功之德”。传说夏启曾将天乐《九歌》带到人间,但因内容涉及原始宗教与性爱元素,被认为与夏朝衰落有关。

二、屈原的《楚辞·九歌》

  1. 屈原的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基础上加工创作,形成《九歌》组诗,共11篇。其目的是通过祭祀神灵表达忠君爱国之情,同时隐晦反映政治理想。

  2. 篇章内容与结构

    • 祭祀对象:分为天神(如东皇太一、云中君)、地祇(如湘君、山鬼)、人鬼(如国殇)三类。
    • 篇章功能:
      • 首篇《东皇太一》和末篇《礼魂》分别为迎神曲与送神曲;
      • 中间九篇各祭祀一位神灵,包含人神恋歌、自然崇拜等主题。
  3. 文学价值
    作品融合神话、民歌与个人抒情,语言瑰丽浪漫,开创了楚辞的独特风格,被誉为“屈赋艺术成就最高之作”。

三、其他引申义

  1. 泛指乐章
    后世常以“九歌”代指优美乐章,如《楚辞·离骚》中“奏《九歌》而舞《韶》”。

“九歌”既指上古祭祀乐舞,也特指屈原创作的楚辞名篇。后者通过人神共存的奇幻叙事,展现了楚文化的神秘与浪漫,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别人正在浏览...

饱谙不识擡举齿发出火珠箠駡错意大腕點紙畫字都播风尘表物纲目不疏歌梁汉贼不两立横街花钿环顾貛貛护边解禳惊鹊揩背靠拢魁陆苦吟老牛舐犊料草寥漠辽天鹤零花流辈鸾裙卢骆露跣髦秀没头告示内国拗劲贫生企而望归覃奥罄身遶圜戎马倥傯山核桃渗漉审批权食肠饰价水蒸气顺天从人谈称塘堰讨撮翔折纤媚贤仁县象宵柝细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