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陆冲要之处所设的关口。《史记·孝景本纪》:“復置津关,用传出入。”《淮南子·修务训》:“上峭山,赴深谿,游川水,犯津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淮水》:“ 淮 中有洲,俗号 关洲 ,盖津关所在,故斯洲纳称焉。”
津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水陆交通要道上的关卡,是古代国家在重要渡口和关隘设立的用于稽查行旅、征收赋税、控制交通的处所。以下从词典释义、历史功能及现代延伸角度详细说明:
字义分解
二者结合,特指水路与陆路交汇处的枢纽性关卡。
词典定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津关,水陆要冲的关卡。”其功能侧重于控制人员物资流通,兼具军事防御与经济管理双重属性。
稽查与防御
古代津关常设于边境或交通咽喉,如函谷关、潼关等,负责盘查过往商旅、防止流民迁徙及军事入侵。
例证:
《吕氏春秋·仲秋纪》:“修法制,缮囹圄,禁奸塞邪,审决狱,平词讼,慎关梁,塞津关。”
(描述秋季加强津关管理以维护治安)。
税收征管
津关是国家征收关税(如“关津之税”)的核心场所,对流通商品课税以充实财政。
例证:
《史记·货殖列传》:“夫天下物所鲜所多,人民谣俗……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浆千甔,屠牛羊彘千皮,贩谷粜千钟,薪稿千车,船长千丈,木千章,竹竿万个,其轺车百乘,牛车千两,木器髤者千枚……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然是富给之资也,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身有处士之义而取给焉。若至力农畜,工虞商贾,为权利以成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谚曰:‘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居之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德者,人物之谓也。今有无秩禄之奉,爵邑之入,而乐与之比者,命曰‘素封’。”
(间接反映商贾需经津关纳税)。
部分现代地名仍保留“津关”痕迹,如天津(原为漕运枢纽)、函谷关(河南灵宝),体现历史地理印记。
在古诗文中常象征行路艰险或人生际遇转折点,如杜甫《龙门》:“往来时屡改,川陆日悠哉!杖藜妨跃马,不是故迟回。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往来时屡改,川陆日悠哉!津关连峙岳,城郭带层台。”。
(注:因部分古籍原典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社版本为准,读者可通过中华书局官网或学术数据库查询原文。)
“津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津关(拼音:jīn guān)指水陆交通要冲处设立的关口。古代因河流交汇处是军事和商贸的重要节点,常在此设关隘,故“津关”也引申为关键时刻或战略要地。
字义分解
历史背景
津关在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例如宋代与契丹分界的“三关”——益津关(今河北霸州)、淤口关(霸州东)、瓦桥关(今雄县),均为军事防御重镇。
例:后周世宗北伐契丹时,曾攻破这三关,直逼幽州。
古籍引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历史案例,可参考《史记》《淮南子》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昂昂不动白晓剥刺秉旄赤寸酬宴雠阅噹啷盗墓德尊望重典定独生子女发付份份风鲠风烛草露佛殿刚子告坐过则黑犀亨煮侯封佳丽揃扑假途灭虢街闾金菊举子累席里脚手蘦星蔓词帽光光饝饝喃喃欧隅潘张左束谱气乾雨亲耕全率柔道入馆扫涤杉板子姗姗来迟设笄圣筊沈奫矢尽兵穷螫针顺杆爬私股死神送日子务附雾释冰融向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