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 地所产的小竹。《列子·汤问》:“ 詹何 以独茧丝为纶,芒鍼为钩,荆篠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於百仞之渊。”
“荆筱”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荆筱(jīng xiǎo)指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所产的小竹。其中:
该词最早见于《列子·汤问》,记载了詹何用“荆筱为竿”钓鱼的故事:
“詹何以独茧丝为纶,芒鍼为钩,荆篠为竿,剖粒为饵,引盈车之鱼于百仞之渊。”
(译文:詹何用单股蚕丝做钓线,细针做钩,楚地小竹做钓竿,剖开米粒作鱼饵,从深渊中钓起能装满车的大鱼。)
楚地小竹因质地轻巧且柔韧,常用于制作钓竿、编织筐篓等工具。
需注意与成语“荆篠”(jīng xiǎn,表友情深厚)区分,二者虽字形相近,但含义、读音均不同。
若需进一步了解《列子》原文或其他古文献用例,可参考相关古籍或权威词典。
荆筱(jīng xiāo)是一个包含“荆”和“筱”两个字的词语,它是指竹子的两个部分,即芦苇的荆节和黄筠的筱段。
荆字的部首是艸(草字头),总共有10个笔画。
筱字的部首是竹,总共有12个笔画。
荆筱来源于《诗经·大雅·荡之什·草虫》:“荆之方茂,筱之方孔。”意思是草叶茂盛,竹笋饱满。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诗歌中,用来描述自然景观。在繁体字中,荆筱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代人们在写荆筱时,并未有现在的字形。根据古籍《说文解字》的记载,古时候的荆字与现代稍有差别:竹上加上左右两个分支,旁边再加一个艸部(草字头);古时候的筱字是由“⺮”(竹字形)与“小”组成。这些写法是对竹子的形态特征进行的简化和象形表达。
1. 春天的荆筱吐露新芽,显得格外生机勃勃。
2. 清风拂过荆筱,发出一阵阵沙沙的声音。
3. 他竭尽全力折断了一根粗壮的荆筱。
荆竹、荆棘、筱竹、筱子、长荆、荆条等。
箬竹、竹笋、苇子
枯荆、枯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