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鲜明貌。《诗·小雅·大东》:“西人之子,粲粲衣服。” 朱熹 集传:“粲粲,鲜盛貌。” 晋 陆机 《日出东南隅行》:“暮春春服成,粲粲綺与紈。” 宋 贺铸 《踏莎行》词:“黄帘絳幕掩香风,当筵粲粲人如玉。”
(2).广阔貌。 清 龚自珍 《拟进上蒙古图志表文》:“粲粲中原,有削有吞,浩彼诸藩,岂无革沿?”
(3).笑貌。 宋 梅尧臣 《谢师厚归南阳·效阮步兵》诗:“解剑登北堂,幼妇笑粲粲。” 锺延豪 《华西街上》四:“ 阿牛 嘿的一声粲粲的仰头大笑。”
“粲粲”是一个叠词形容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
1. 鲜明貌(核心义项)
形容事物色彩鲜明、光洁亮丽。例如《诗经·小雅·大东》中“西人之子,粲粲衣服”,朱熹注解为“鲜盛貌”。陆机诗中“粲粲绮与纨”也指丝织品华美鲜亮。该义项源于“粲”的本义“上等白米”,引申为明亮耀眼的状态。
2. 笑貌(常见引申义)
指笑容灿烂的样子,如《谷梁传》中“军人粲然皆笑”。现代用法如“双眸粲粲如星”,形容笑眼明亮动人。此义项与“粲然一笑”中的“粲”相通,强调笑容的感染力。
3. 广阔貌(较少用义项)
少数文献中表示广阔辽远,如《查字典》和《汉语辞海》收录此解释,但具体用例较少,可能为古义引申。
使用建议
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文学描写,如“星光粲粲”“粲粲春服”等场景,侧重表达鲜明美感或灿烂笑容。需注意“广阔貌”属生僻用法,建议优先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为前两种常见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