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定。《北史·羊祉传》:“按 祉 歷官累朝,当官允称,委捍西南,边隅靖遏。”
“靖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解析:
靖遏(拼音:jìng è)意为“安定”,特指通过治理或抑制动乱来实现稳定。该词出自《北史·羊祉传》,原文为:“委捍西南,边隅靖遏”,描述羊祉在西南边疆的治理成效。
“靖遏”是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词语,核心含义为“通过治理实现安定”,常见于古籍中对官员政绩的描述。如需进一步了解《北史》原文背景,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词典来源。
「靖遏」是一个成语,是指安抚和遏制。它含有稳定局势、抑制动荡的含义。
「靖遏」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青」和「辵」,其中「青」是声旁,「辵」是义旁。它由12画组成。
「靖遏」源于《史记·孔子世家》。原文是「敦慕能靖遏之将」,意思是称赞孔子能够敦厚尊敬有能力安抚和遏止矛盾冲突的人。后来这个词成为古代文人常用的成语,形容能够稳定局势的人才。
「靖遏」的繁体字为「靜遏」。
在古时候,「靖遏」的写法可能有些变化。例如,「遏」的古字形为「遏」+ 「土」,而现在的写法则是「遏」+ 「辶」。
他的冷静和果断的行动靖遏住了这场骚乱。
靖国、靖凶、靖难
安抚、平定、遏制
激化、放任、失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