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谨白的意思、谨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谨白的解释

犹敬启,敬告。 南朝 宋 道高 《答李交州书》:“贫道言浅辞拙,语不宣心,冀奉见之日,当申之於论难耳。谨白。”《景德传灯录·南岳石头和尚<参同契>》:“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宋 王珪 《皇帝贺契丹皇后正旦书》:“专奉书陈贺,不宣。谨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谨白”是一个文言色彩浓厚的谦辞,主要用于古代书信或正式文书中,表达陈述者恭敬、谨慎的态度。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和用法两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解析

  1. 谨:意为恭敬、慎重、谨慎。表示说话或行文时态度庄重,含有自我约束、不敢轻率之意。《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释义为“谨慎;小心” 。
  2. 白:意为禀告、陈述、说明。是下对上或平辈间用于告知、汇报的谦词,常见于书信用语。《汉语大词典》收录“白”有“告语;禀报;陈述”之义 。

“谨白”即“恭敬地陈述/禀告”,强调在传达信息时持谦卑、严肃的态度。

二、用法特征

  1. 位置:多置于书信结尾署名之前,如“某某谨白”,功能类似“此致敬礼”,但更具谦卑色彩。例如明代尺牍常见“末学后进某某谨白”的落款格式 。
  2. 对象:用于下对上(如臣子对君主、学生对师长)或平辈间表敬的场合,体现传统礼制中的尊卑秩序。
  3. 文体:多见于古代奏疏、书启、碑铭等正式文书。如宋代公文结尾常见“臣某谨白” 。

三、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谨白”已极少使用,仅偶见于仿古书信、学术礼仪文书或特定文化场合(如祭文、碑帖题跋),用以营造庄重典雅的语体风格。其功能已被“此致”“谨启”等替代。


权威参考来源: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3. 赵和平.《敦煌写本书仪研究》.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993.
  4.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6.

网络扩展解释

“谨白”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作为书信或文书的结尾敬语

  1. 基本含义:
    表示“敬启、敬告”,常用于信函、文书的结尾,表达对收信人的尊重与谦逊态度。例如南朝宋道高《答李交州书》中结尾的“谨白”,以及宋代王珪《皇帝贺契丹皇后正旦书》中的“专奉书陈贺,不宣。谨白。”。

  2. 使用场景:
    多用于正式书信、官方文书或宗教文本(如《景德传灯录》),作为礼貌性结语,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此致敬礼”。


二、作为成语的延伸含义

  1. 词义解析:

    • “谨”:指谨慎、郑重,强调言行的小心与克制;
    • “白”:原指空白、无意义,引申为不轻率妄动。
      组合后表示“言辞谨慎,行动不轻率”,强调为人处世的审慎态度。
  2. 文化内涵:
    在传统文化中,“谨白”不仅是一种语言规范,更被视为修养的体现,要求表达时文雅、简洁,避免浮夸或失礼。


三、总结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语境判断其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保识报知北征馋样打对仗盗军大众生活钓游之地逗乐子烦几沸动飞甍佛寺妇人家高人一等格苗闺彦海波不惊河涸海干贺信红棠棠烘腾兼并简弛简嘿矫行节饮卙卙进见今日箇捐赀旷废冷厉悢怆谅直莲肉历赏陆吾买好曼鬋明翼魔境攀留千金敝帚铅球擎天一柱穷嘴三酉散越少差生死交受禅台倏尔伺望夙兴夜处跳峦同罗蚊负无胫而来鞋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