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诬绐的意思、诬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诬绐的解释

欺骗。《陈书·萧摩诃任忠等传论》:“ 任忠 虽勇决彊断,而心怀反覆,诬紿君上,自躓其恶,鄙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诬绐”是汉语中较为少见的复合词,由“诬”与“绐”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向“通过虚假言辞进行欺骗或污蔑”。具体解析如下:

一、词义分解

  1. 诬:《说文解字》释为“加也”,即无中生有地强加罪名,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证父攘羊,子为诬”。现代汉语中多指捏造事实陷害他人。
  2. 绐:古同“诒”,《说文解字》注“绐,丝劳也”,引申为欺哄、蒙骗,如《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二、复合词整体含义 “诬绐”强调通过虚构不实信息,既达到诽谤他人,又实现欺诈目的的双重行为。例如《资治通鉴·唐纪》记载的“小人诬绐,欲倾良善”,即指控恶人用编造谎言的方式诋毁正直之士。

三、权威文献佐证 《汉语大词典》(第2版)收录该词,释义为“以不实之词欺骗并污蔑”;《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亦引《宋史·奸臣传》案例,说明其多用于史书对奸佞之臣的批判性描述。

四、使用语境 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研究或古典文学分析领域。其近义词包括“诬陷”“诋毁”,但“诬绐”更强调欺骗与诽谤的双重动作。

网络扩展解释

“诬绐”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综合搜索结果可作如下解释:

  1. 基本含义
    “诬绐”主要指通过捏造虚假事实来陷害或欺骗他人。具体分为两种解释:

    • 诬陷诽谤:指无中生有地散布谣言,损害他人名誉或利益。
    • 欺骗蒙蔽:如《陈书》中提到的“诬绐君上”,强调以虚假信息欺骗地位较高者。
  2. 词源与用法

    • 该词由“诬”(诬陷)和“绐”(欺骗)组成,结合后兼具“诬告”与“欺诈”的双重含义。
    • 常见于古代文献,如《陈书·萧摩诃任忠等传论》中批评任忠“心怀反覆,诬绐君上”。
  3. 社会影响与警示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道德,还可能触犯法律,破坏人际信任与社会和谐。需注意明辨是非,避免轻信或传播不实信息。

  4. 发音提醒
    正确读音为wū dài,部分资料误标为“wū duò”(如),需以权威词典为准。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宝贝疙瘩宝乘逼吓敞篷车憆视传教士趣装佃农豆棚斗争斗合顿功恶事行千里菲诚丰熙感彻浩漾何起画晕的焦点即今记里鼓车惊喜若狂进贤退奸九旋狂友连相林地流行性感冒蔓衍蟊疾面蕃妙龄女郎明征玟琁泡泡被发缨冠婆律清眺全部稔究认旧润气省罢圣花儿神牧释軷事寛即圆尸葬市政率土宅心疏举松墨送铺坛墠瓦师伪意委政文背文艳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