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巴,或称下巴颏儿。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解颐》:“至今俗谚以人喜过甚者云兜不上下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一回:“只见一个人,生得一张狭长青灰色的脸儿,浓浓的眉毛,一双抠了进去的大眼睛,下頦上生成的挂脸鬍子,却不曾留。” 闻捷 《海燕》:“下颏有子6*弹穿过的伤痕,右嘴角因而微微下垂。”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下颏汉语 快速查询。
下颏(xià kē)是汉语中对“下巴”的书面化表述,具体解释如下:
指人脸最下方的部位,位于两腮与嘴部之下,俗称“下巴”或“下巴颏儿”。在解剖学中,下颏由下颌骨的水平支连接部构成,是面部中线下方的重要结构。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如《齐东野语·解颐》中记载“兜不上下頦”,形容人因过度喜悦而合不拢嘴的状态。清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也通过描写人物外貌使用此词。
下颏与颧骨、下颌角共同构成面部轮廓,其形态直接影响整体容貌。如下颌骨发育不良可能导致“尖嘴”或“鸟形脸”,发育过度则形成“长脸”。
常见搭配包括“颏颈角”(面部与颈部分界线)等。成语关联如“上不上下不下”“东一下西一下”等,虽无直接关联但字形相近。
如需更详细的语言学溯源,可参考《尔雅·释部》相关记载。
下颏(xià kē)是一个常用的汉字词汇,具有三个字义。
第一,下颏是指人脸的下部,即下巴。它是脸部的前端,位于两侧脸颊之间。下颏是人体面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第二,下颏可以指人或动物的下巴部分。这个意义主要用于描述动物或人的外貌特征。
第三,下颏还可以指船舶船艇的龙骨的下方部分。这个意义主要用于船舶的构造和航海方面的讨论。
下颏的部首是"口",由于下颏的字形较为复杂,它总共由10个笔画组成。
下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它最早是通过象形加会意的方式演变而来。繁体字“下顎”常用于传统和繁体字书写系统中。
在古代,下颏的写法略有不同。它的古时字形为“下顎”,由于书写规范和字形的演变,现代简化字“颏”代替了“顎”这个部分。
1. 他骨瘦如柴,尖下颏显得十分瘦削。
2. 这只猫的下颏上有一撮白色的毛。
3. 工人们用厚重的铁链将下颏固定在龙骨上。
下颏线、下颏缘、下颏肌、下颏骨、下颏髭。
下巴、颏部
鼻子、额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