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出《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 晋 人角之,诸戎掎之,与 晋 踣之。” 孔颖达 疏:“角之谓执其角也,掎之言戾其足也。”执其角,拖其足。后以“角掎”比喻前后夹击。 宋 喻汝砺 《八阵图》诗:“ 马隆 三千相角掎, 西羗 茸茸落牙觜。”
“角掎”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ǎo jǐ,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角掎”原指捕猎时从不同方向配合攻击猎物,后引申为前后夹击的战术。该词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其中“角”指抓住鹿角,“掎”指拖住鹿足,二者配合使鹿倒地,比喻协同作战。
出处背景
《左传》中的记载描述了晋国与诸戎合作捕鹿的情景:晋人从正面牵制(角),诸戎从后方拖拽(掎),最终合力制服猎物。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为“执其角,戾其足”,即前后夹攻的战术。
引申意义
后世多用于比喻军事或竞争中的协同策略,强调多方位配合的攻势。例如宋代喻汝砺《八阵图》诗:“马隆三千相角掎,西羗茸茸落牙觜。”即借指军队配合制敌。
“角掎”核心含义是协同夹击,强调通过前后配合达成目标。其典故和用法体现了古代战争智慧,现代也可借喻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角掎是一个古代汉字,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角”和“掎”。其中,“角”是表示动物的角的部首,代表着动物的角或者角状物;而“掎”则是一个表示拖拽或拉扯的手部的部首,代表着拉拽或拖曳。这个词的构造非常独特,是一个较为罕见的汉字。
《角掎》的字义来源于古代的传说故事。相传古代北方有一种神奇的生物,它长着角,并且在行走时往往会将尾部用力拖拽,而不是直接行走。因此,“角掎”这个词就形容了这种特殊的行走方式,意思是用角拖拽,形象地描绘了这种奇特的动作。
在繁体字中,《角掎》通常写作「角掎」,和简体字的写法基本保持一致。
在古代汉字中,字形和现代汉字有所不同。以《説文解字》所记载的古汉字来看,《角掎》的写法为「角卨捽」。其中,“卨”是角的简化形式,表示角;而“捽”是掎的古代字形。
以下是《角掎》的示例句:
以下是一些与《角掎》相关的词语:
总结:《角掎》是一个形容用角拖拽或拉扯的动作的词语,它的意义来源于古代的传说故事。在繁体字中写作「角掎」,古代汉字的写法为「角卨捽」。与之相关的词语有角斗、角擎和角拖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