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减租减息的意思、减租减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减租减息的解释

[reduction of rent for land and of interest on loans]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6*6*党实行的土地政策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减租减息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减租减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项重要土地政策,特指在特定历史时期(主要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推行的减轻农民负担的经济措施。该政策包含两个核心内容:

  1. 减租

    指减少佃农向地主缴纳的地租额度。具体做法通常是规定地租的最高限额,例如将原来占收获物50%甚至更高的地租率,降低到25%-37.5%左右(即“二五减租”或“三七五减租”)。其目的是减轻佃农的租佃负担,改善其生活状况。

  2. 减息

    指减轻农民(主要是贫农、雇农)所借债务的利息负担。具体做法是限制高利贷,规定借贷利息的最高标准(如年息不得超过10%或15%,俗称“分半减息”或“一分减息”),并清算和减免过去的旧债利息。其目的是打击高利贷盘剥,缓解农民的债务压力。

历史背景与意义

“减租减息”政策并非单纯的词汇定义,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革命实践。它是在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各阶层抗日、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业生产、支援长期战争而制定的。它既减轻了农民的封建剥削,又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地主、债主的利益(保障其土地所有权和一定的地租、利息收入),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经济领域的具体体现。这一政策有效动员了广大农民参加生产和抗战的积极性,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

权威来源参考(基于汉语词典及历史文献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实行的土地政策,旨在调节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该政策要求地主减少向农民征收的地租和借贷利息,同时农民需继续交租交息,以平衡双方利益。具体标准为:地租按战前原租额减少25%(即“二五减租”),借贷年利息一般不超过15%(即“一分半利息”)。

二、核心内容

  1. 减轻农民负担
    • 地租降低25%,例如原租100斤粮食减至75斤;
    • 高利贷利息限制在年利率15%以内,若已付利息超过本金1倍则停利还本,超过2倍则本利停付。
  2. 保障地主权益
    • 农民需继续交租交息,承认地主对土地和财产的所有权。
  3. 鼓励富农生产
    • 削弱富农的封建剥削部分,保留并鼓励其资本主义经营模式。

三、历史背景

四、政策影响

  1. 改善农民境况:农民经济压力减轻,生产积极性提高,为根据地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2. 巩固统一战线:地主阶级多数支持抗日,减少了革命阻力。
  3. 为土改奠基:削弱封建剥削,为1946年《五四指示》后全面土改创造条件。

五、补充说明

该政策在解放战争初期仍短暂沿用,直至1946年土地改革全面推行。其灵活性与务实性体现了中共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策略调整能力。

别人正在浏览...

扮戏子草莓朝陵辰精捶提大饥殚精竭力雕刓噩兆方收飞遁鸣高焚修符目浮蛆附声吠影黼扆沟隍乖张骨尘舞古楂恨恨和平回告毁爇火灭烟消金颗矜清鸡犬桑麻卷烟口采老板子挛废缕陈卖笑美联社梦丝门牌靡既墨勅配发匹合破胆阙竦日陵月替善游者溺稍芟时忌仕林十三陵手梢水引素蜺娑罗鼗牢跳进黄河洗不清卧雪眠霜霞举闲常香炷遐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