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大饥的意思、大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大饥的解释

见“ 大饥 ”。


亦作“ 大飢 ”。大饥荒;严重的饥荒。《左传·文公十六年》:“ 楚 大饥, 戎 伐其西南。”《公羊传·襄公二十四年》:“大饥。” 何休 注:“有死伤曰大饥,无死伤曰饥。”《穀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五穀不升为大饥。”《吕氏春秋·上农》:“因胥岁不举銍艾,数夺民时,大饥乃来。”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冢中弃儿吸蟾气》:“ 富彦国 在 青社 , 河 北大飢,民争归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大饥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大”和“饥”组成,其核心含义指大规模、严重的饥荒,即因粮食极度短缺导致民众普遍陷入饥饿的灾难性状态。以下从权威词典及文献角度详细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严重饥荒

    指因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蝗灾)、战争或社会动荡导致粮食产量锐减,民众普遍面临饥饿甚至死亡的灾难性局面。

    来源:《汉语大词典》将“大饥”定义为“严重的饥荒”,强调其规模与危害性(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2. 与“饥”的语义关联

    “饥”本义为粮食不足,《说文解字》释为“谷不熟”,而“大”在此表示程度深、范围广。故“大饥”特指超越局部缺粮的全面性生存危机。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对“饥”的释义(中华书局,1963年)。


二、古代文献中的用例

  1. 历史灾害记录

    《汉书·食货志》载:“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其中“岁恶”即暗指大饥之年。

    来源: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2. 政策响应

    宋代董煟《救荒活民书》系统总结历代应对“大饥”之策,如平粜、赈贷等,反映古代对大规模饥荒的治理逻辑。

    来源:董煟《救荒活民书》(收录于《中国荒政全书》,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


三、现代语境中的延伸

现代汉语中,“大饥”多用于历史或学术讨论,如研究“丁戊奇荒”(1877-1878年华北大饥荒)时,强调其社会破坏力。日常表述则多用“严重饥荒”或“粮荒”。

来源:现代汉语语料库(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四、相关概念辨析

“大饥”是描述系统性粮食危机的专有名词,其释义需结合历史语境与社会影响,权威工具书及古籍为其语义提供可靠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大饥”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代严重的饥荒或大规模粮食短缺现象。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大饥”由“大”(表示程度深)和“饥”(饥饿)组成,字面意为严重的饥饿状态,特指因自然灾害(如旱灾、洪水)或战乱导致粮食绝收,引发大规模饥荒。例如《左传·文公十六年》记载“楚大饥,戎伐其西南”,即楚国遭遇饥荒时外敌趁机入侵。

二、判定标准

古代文献对“大饥”有明确界定:

三、历史与社会影响

大饥往往伴随社会动荡,如《吕氏春秋》提到统治者滥用民力导致“大饥乃来”。苏轼《东坡志林》也记载了饥荒中的极端生存案例。

四、近义词与用法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不同朝代对饥荒的应对措施,可参考《左传》《吕氏春秋》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闲自得傲上八十种好并驱争先补实裁营襜襜陈逊储二楚弓复得赐蠲达坂殚心點指畫字敌与顿舍发呕奋斗丰标不凡冯玉黼幌赶座瑰材贵壮贱弱函授大学濠堑诃策黑经黄穰穰湖光山色互异胡元颊车见说机构径启者就款讵得军徽衎宾敛持连疏瞭高陵挫柳荫陋世落鴈沉鱼明光铮亮濆沸浅浮七十二福地任用冗词赘句舍短取长身经百战疏稾条递枉谤吴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