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纪之一。《春秋命历序》:“自开闢至获麟,二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分为十纪:……九曰禪通纪,十曰疏讫纪。”参见“ 十纪 ”。
“疏讫”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使用场景区分:
基本含义:指因疏忽大意而彻底忽视某事,最终导致不良后果。
含义:指中国古籍《春秋命历序》中的“十纪”之一,属于神话纪年体系中的第十纪。
需注意,“疏讫”作为成语的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特定语境或文学表达中;而作为历史术语则属于冷僻知识,常见于古籍研究领域。
《疏讫》(shū qì)是一个表示"事情结束、完成"的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形容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
《疏讫》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疒和言。其中,疒(疔部)表示疾病,言(言部)表示与语言有关。根据拆分的部首及笔画,疒部的笔画数为5,言部的笔画数为7。
《疏讫》最早出现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一篇中,原句为“治立之术,欲传已也。随信之法,欲疏讫也。”意思是掌握治理国家的方法,希望能够把国家治理的经验传承下去。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表示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
繁体字形为「疏訖」。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疏讫」可以被写作「疎已」或「疎已」。
1. 经过连续几天的努力,他终于把这个项目疏讫了。
2. 我们期望在本周内能将所有的工作疏讫。
1. 疏延:拖延、耽误。
2. 疏漏:疏忽遗漏。
3. 疏远:疏远、疏离、冷淡。
1. 完成:做成、结束、完成任务。
2. 完结:达到终点、结束、结束任务。
1. 开始:开始、着手、展开。
2. 未完成:未结束、进行中、未完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