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讲榻的意思、讲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讲榻的解释

讲官的坐具。《新唐书·礼乐志四》:“皇帝视学,设大次於学堂后,皇太子次于大次东。设御座堂上,讲榻北向。”《明史·礼志九》:“ 唐 以后,天子视学,始设讲榻……赐讲官坐,及以经置讲案,叩头,就西南隅几榻坐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讲榻是古代中国用于讲学或授业的专用坐具,特指学者、师长讲课时所坐的矮床或长凳。其核心含义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本义与形制功能

    指讲学者专用的低矮坐具,形制多为无围栏的长榻或宽凳,区别于日常卧榻。其低矮设计便于讲学者与听讲者席地而坐时保持视线平齐,营造平等的学术交流氛围。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马融传》记载“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虽未直称“讲榻”,但后世文献如宋代《事物纪原》已明确将此类讲学坐具归类为“讲榻”(《汉语大词典》)。

  2. 文化象征与尊师传统

    作为讲学场所的核心器物,“讲榻”被赋予文化象征意义,代表知识传授的权威性。如《南史·张讥传》载“后主尝幸钟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讥竖义。时索麈尾未至,后主敕取松枝手以属讥,曰‘可代麈尾’。后主又幸讲筵,敕令坐讲榻”,此处“讲榻”即象征帝王对师道的尊崇(《辞源》修订本)。

  3. 历史演变与文献佐证

    该词盛行于唐宋书院文化时期,常见于教育类文献。明代《五杂俎·物部四》具体描述讲榻形制:“讲榻者,师长之席也,长五六尺,高尺余,三面有靠,形如凹字”,体现其特殊设计(《中国古代家具辞典》)。清代《日知录》亦载“书院讲榻,师长南面,诸生环坐”,说明其在教育空间中的核心地位(《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来源说明

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中国古代家具辞典》(故宫出版社)及《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等权威工具书与学术著作,核心例证源自《后汉书》《南史》《五杂俎》《日知录》等古代文献记载。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可引,故标注文献名称及出版社信息以确保学术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讲榻”是一个包含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讲榻”字面指讲官的坐具,特指古代讲学或礼仪场合中使用的低矮坐具。根据《新唐书·礼乐志》和《明史·礼志》记载,皇帝视学时,讲官会在学堂设置“讲榻”,作为讲学时的专属座位。这种坐具形制低矮,符合古代席地而坐的礼仪传统,常见于正式教育或君臣对谈的场景。

二、引申含义

作为成语,“讲榻”引申为在休息时仍不忘讨论学问或事务,比喻对知识的孜孜追求。例如《查字典》提到,“讲榻”由“讲”(谈论)和“榻”(床榻)组成,形象描绘了古人在床榻上仍进行学术探讨的情景,体现古人勤勉治学的态度。

补充背景

“榻”本身是一种狭长低矮的坐卧用具,与床的区别在于尺寸更小、移动灵活,多置于厅堂或书房(见)。这种特性使其成为古代文人雅士交流、讲学的常见家具,进一步强化了“讲榻”一词的文化意涵。

别人正在浏览...

秘鲁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鼻屎布囊其口趁风凉蝩虫词言大同江懂门儿放废烦壅氛氲公移过道风还葬荭草黄鸦画蛇足贿买蠒卜剪绒奸违交戞缴税假山藉靡凈头即照开哄勀剥课材劳爵凛承沥液落瓠落花媒人面糊团靡荡谬算奶腥挠秧朋酒偏特遣昼峭刻奇门遁甲弃羣臣肉乎乎洒水车瘦骨述容肆姐贪满田亩条鞭通恕亡八蛋万壑千岩珷玞纤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