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狐裘的皮毛凌乱。亦以喻国政混乱。《诗·邶风·旄丘》:“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朱熹 集传:“大夫狐苍裘。蒙戎,乱貌,言弊也……或曰,狐裘蒙戎,指 卫 大夫,而讥其憒乱之意。”亦作“ 狐裘尨茸 ”、“ 狐裘蒙茸 ”。《左传·僖公五年》:“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史记·晋世家》作“狐裘蒙茸”。 唐 高适 《营州歌》:“ 营州 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明 陈子龙 《立春前三日寄舒章京师》诗:“ 李郎 彤管双碧玉,狐裘蒙茸裼惨緑。”
“狐裘蒙戎”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狐裘皮毛凌乱的状态,常用来比喻国家政治混乱、秩序失序。
源自《诗经·邶风·旄丘》:“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诗中通过贵族华服(狐裘)的杂乱,暗讽卫国统治者内部矛盾、政令混乱。
朱熹在《诗集传》中曾引用:“或曰,狐裘蒙戎,指卫大夫,而讥其愦乱之意。”,体现其批评政局的语境。
该成语通过服饰细节隐喻政治状态,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评论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批判性内涵。
《狐裘蒙戎》(hú qiú méng róng)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用狐狸的皮裘蔽掩戎装,比喻伪装或掩饰,隐藏真实面目。
狐(hú):犬字旁(犭),4画
裘(qiú):衣字旁(衤),12画
蒙(méng):艸字旁(艹),13画
戎(róng):戈字旁(戈),5画
《狐裘蒙戎》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本书籍《战国策·齐策四》。故事中,齐国大夫管仲去拜访晋国的晋文公,为了表现自己的俭朴,他故意穿着狐狸皮裘,以掩饰自己内心的野心和虚伪。
狐皮罩戎(hú pí zhào róng)是狐裘蒙戎的繁体写法,意思和用法相同。
在古代,狐裘蒙戎的汉字写法为「㷸㱛䅶㒷」。
他总是戴着面具,狐裘蒙戎,无人知晓他真实的身份。
- 狐狸 (hú lí): 指代一种动物,也用于形容狡猾的人。
- 裘皮 (qiú pí): 指动物的皮裘,尤指狐狸的皮裘。
- 蒙受 (méng shòu): 蒙是掩饰或遮蔽的意思,受表示受到或承受,指遭受某种待遇或感受到某种影响。
- 戎装 (róng zhuāng): 古代士兵的装备和服饰。
用伪装或掩饰他人真实面目的意思类似于 "掩人耳目"、"改头换面"。
与狐裘蒙戎相反的意思可以使用 "真实面目" 或 "原形毕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