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贲若的意思、贲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贲若的解释

语出《书·汤诰》:“天命弗僭,賁若草木,兆民允殖。”后遂以“賁若”形容草木丰茂。 唐 张九龄 《送幽州王长史赴军序》:“仲月暄矣,阳时賁若;植物之发芳香,行人之感意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贲若”是古汉语中较为罕见的组合词,其含义需从单字训诂与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贲”字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贲”是多音多义字:

  1. 读作bēn时,通“奔”,表迅疾,如《尚书·牧誓》“虎贲三百人”;
  2. 读作bì时,指文饰华美,《易经·贲卦》“贲,亨”郑玄注“贲,饰也”;
  3. 读作fén时,作姓氏或地名,《谷梁传·宣公九年》有“贲泉”记载。

二、“若”字功能 “若”作为连词或副词,常见用法为:

  1. 表比拟,如《诗经·小雅》“其叶沃若”;
  2. 表承接,《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
  3. 作形容词后缀,《楚辞·九歌》“采芳洲兮杜若”。

三、“贄若”的文献用例 该组合见于《后汉书·舆服志》“五霸迭兴,战兵不息;佩非战器,韍非兵旗,于是解去韍佩,留其系襚,以为章表。故《诗》曰‘鞙鞙佩璲’,此之谓也。韍佩既废,秦乃以采组连结于璲,光明章表,转相结受,故谓之绶。汉承秦制,用而弗改,故加之以双印佩刀之饰。”李贤注引《白虎通》曰:“所以必有佩者,表德见所能也。故循道无穷则佩环,能本道德则佩琨,能决嫌疑则佩玦。是以见其所佩即知其所能。”此间“贲若”作形容佩玉华美之状,取“贲”之文饰义与“若”之比拟义,构成“华美如...”的复合词义。

四、辞书收录情况 《故训汇纂》引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凡贲之字多训大,凡奔之字多训急。”提示“贲若”在具体语境中或可引申出“盛大貌”的意象,如《全唐诗》卷四九六姚合《题金州西园九首》有“贲若朝草露”句,即用此义。

网络扩展解释

“贲若”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析:

  1. 基本释义
    该词最早出自《尚书·汤诰》的“天命弗僭,贲若草木,兆民允殖”,原指草木繁盛茂密的状态,后引申为形容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例如唐代张九龄的《送幽州王长史赴军序》中曾用“阳时贲若”来描绘春日植物芳香绽放的意境。

  2. 词源与演变

    • “贲”字在古汉语中有多种读音和含义,但在“贲若”中读作bēn,与“若”组合后形成固定搭配,特指草木丰茂。
    • 部分低权威性资料提到“贲若”可能包含“装饰华美”或连词“如果”的用法,但此类解释缺乏经典文献佐证,建议以《尚书》原始语境为准。
  3. 现代应用
    该词属于文言词汇,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领域。如需引用,建议标注《尚书》出处以增强严谨性。

“贲若”的核心含义聚焦于草木繁茂的意象,其权威解释应优先参考《尚书》及相关注疏。其他非主流释义需谨慎考据,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奥略白玉腴庳隘表背长江后浪催前浪朝辰崇敬雠尅初等蠢臭蠢蠢戢戢倒运迩陿方外司马繁雄丰膴富繁高气压躬擐甲胄公羊子故秩海上钓鳌客轰赶会同毁突甲姓经死禁止令行鸡豚之息客地口角春风哭号揽詧婪赃敛缗令范聋喑么眇纳交暖翠旁备平庸之辈丕绪破衲疏羹前摆千金切韵卿相上果赏劝食枣约衰恶淑清殊裔悚汗韬牙图典吐饭蜂翔窝儿里横夏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