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慌里慌张。《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常言道:痛定思痛。 李承祖 死时, 玉英 慌张慌智,不暇致详。到葬后渐渐想出疑惑来。”
“慌张慌智”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形容人在紧急或慌乱时,既举止失措又失去正常思考能力的状态。该词通过“慌张”与“慌智”的叠加,强调慌乱对行动和思维的双重负面影响:
该成语最早见于明代小说《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回,描述李玉英在弟弟李承祖去世时因慌乱未能及时察觉疑点:“玉英慌张慌智,不暇致详,到葬后渐渐想出疑惑来”。
可用于日常或文学场景,例如:
(注:不同词典对释义侧重略有差异,建议结合具体语境使用)
《慌张慌智》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在紧急情况下表现出的矛盾心态和行为。它表示人在面对危急情况时,心理上十分焦虑、恐慌,行为上却显得矫揉造作,机械反应不灵敏,不像是有头脑,不是机智。
这个成语由两个词组成,分别是「慌」和「张」。其中「慌」的部首是「心」,它的笔画数是「15」;而「张」的部首是「弓」,它的笔画数是「7」。
《慌张慌智》这个成语的来源,最早出现在中国明朝文学家戴表元的《禁烟漫录》一书中。在这本书中,戴表元借用了一个古老的成语「到处瞻前顾后」,并将它改编为「慌张慌智」,用以形容当时的社会状况。
在繁体字中,「慌」的写法为「慌」,和简体字相同;而「张」的写法为「張」。
在古时候,「慌」的古汉字写法是「黄」,意为心情发慌;而「张」的古汉字写法是「彰」,意为慌乱。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组词,比如「慌张不安」、「慌张无措」。
与「慌张慌智」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心神不宁」、「惊惶失措」等;而与它意思相反的成语有「镇定自若」、「娴静安祥」等。
以下是一个例句:“他在火灾发生时表现得慌张慌智,不知道该去哪里找灭火器,还惊慌地跑来跑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