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名。故址在今 江苏省 徐州市 。据 宋 苏辙 《黄楼赋》载: 熙宁 十年秋七月乙丑, 黄河 决口,水及 彭城 下。 苏轼 适为 彭城 守。水未至, 苏轼 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及水至城下, 苏 又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至而民不溃。水退又请增筑 徐 城,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在城的东门筑大楼,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 徐 人相劝成之。后 苏辙 、 秦观 等都曾登 黄楼 ,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作 黄楼 之赋。后以“黄楼”为登览山水,赋诗作文,以颂功德的典实。 宋 晁冲之 《再至徐州示诸弟》诗:“南寻 白门 傍山麓,西望 黄楼 行水滨。还家作诗示羣从,早晚一游携二 陈 。” 明 李东阳 《长至祀陵纪行》诗:“ 黄楼 作赋思携客, 紫塞 论兵念守夷。” 清 钱谦益 《徐州杂题》诗之一:“何復诗成无一事,羽衣吹笛坐 黄楼 。”
黄楼是北宋时期苏轼在徐州任职期间主持修建的一座历史名楼,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黄楼建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是苏轼为纪念徐州军民成功抵御黄河洪灾而建。熙宁十年(1077年),黄河在澶州决口,洪水直逼徐州城下。时任知州的苏轼带领军民筑堤抗洪,日夜坚守,最终保住了城池。水退后,他主持加固城墙,并在东门修建黄楼,以黄土涂饰外墙,取“土实胜水”之意镇水防灾。
黄楼不仅是防洪工程的象征,也是苏轼治政功绩的见证。其命名与五行中的“土克水”相关,体现古人以自然之力抵御灾害的智慧。楼阁建成后,成为徐州五大名楼之一(另四座为彭祖楼、霸王楼、燕子楼、奎楼),兼具登高观景、集会赋诗的功能。
黄楼落成时,苏轼邀请文人雅士举办“黄楼诗会”,创作了大量诗文,如苏辙《黄楼赋》、秦观诗词等,使其成为北宋文学的重要载体。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指出,徐州时期(即“黄楼时期”)是苏轼政治成熟与文学创作的高峰阶段。
苏轼在徐州创作的300余篇作品中,17篇直接或间接提及黄楼。黄楼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成为其心系百姓、勇于担当的精神符号。后世文人常借黄楼追忆苏轼的治世情怀与文学成就。
黄楼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1988年迁至徐州故黄河公园内(今黄河南路庆云桥东),按宋代风格复建,楼内立有苏轼手书《黄楼赋》碑刻,现为徐州重要文化地标。
黄楼是融合历史事件、治水智慧、文学创作与精神传承的综合性文化符号,集中体现了苏轼的为政风范与徐州的地域文化特色。
黄楼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有名的宫殿或豪华的住宅。它的拆分部首是木和田,笔画数为10。
关于来源,黄楼最早出现在唐代杜甫的诗作《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多情自古空余恨,此恨绵绵无绝期。”其中“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一句就是形容杜甫的愁苦之处,黄楼在这里指的是无家可归的悲愤之地。
关于繁体字,黄楼的繁体写法为黃樓。
在古时候,黄楼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但基本意义并无区别。例如,在《诗经·小雅·荡》中有句话:“黄鸟黄鸟,无集于穀!”其中的黄鸟即指黄楼。
以下是一些例句:
一些与黄楼相关的组词包括:黄楼夜景、黄楼大酒店、黄楼楼阁等。
近义词可以选择宫殿、府邸、豪华住宅等。
反义词可以选择简陋住所、贫民窟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