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惶恐而眷戀。 唐 韓愈 《憲宗崩慰諸道疏》:“某承詔,不任號絶,限以官守,拜慰末由,伏增惶戀。”
“惶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惶戀”由“惶”(huáng,意為憂慮、恐懼)和“戀”(liàn,意為留戀、思念)組成,表示因思念或眷戀某人/事而産生惶恐不安的情緒。它既包含對失去的擔憂,又帶有難以割舍的情感,是一種矛盾的心理狀态。
情感複雜性
該詞融合了“惶”的焦慮與“戀”的依戀,常用于描述因離别、變故等引發的強烈情感波動。例如唐代韓愈在《憲宗崩慰諸道疏》中寫道:“伏增惶戀”,表達對皇帝去世的悲痛與對職責的牽挂。
語境應用
多用于正式或文學場景,現代口語中較少見。其近義詞可包括“眷戀”“憂思”,但更強調情感中的不安成分。
目前可考的最早出處為韓愈的奏疏(見上文),後世多沿用此意。例如描述臣子對君主的忠誠牽挂,或表達對重要人事變動的複雜情緒。
提示:該詞屬于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現代使用時可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否適用。如需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惶戀是指因為對某個人或某種感情的極度畏懼和熱烈追求。又因“惶”字的音近于“皇”,故惶戀一詞也常用于形容對帝王或皇帝的順從和愛戴。
惶字的部首是心字旁,全字共9筆。
惶字的本義為害怕,因此一般用作“畏懼”之意。從字形來看,惶字由“亡”和“心”組成,表示内心的動蕩和不安。
繁體字形為「慌戀」。
古時候,惶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常用的寫法有「煌」、「慌」、「淸」等。其中以「慌」字最為常見。
他對她心生惶戀,希望能夠得到她的回應。
他對她心生惶戀,不敢開口告白。
她的美麗令他心生惶戀,無法自拔。
畏懼、驚恐、恐懼、驚惶
安甯、平靜、安定、舒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