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刀剑等的尖端。《列子·汤问》:“延颈承刀,披胸受矢,鋩鍔摧屈,而体无痕挞。” 唐 杜甫 《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鋩鍔已莹虚秋涛,鬼物撇捩辞坑壕。” 明 刘基 《雪晴偶兴因以成篇》:“壮士金戈鋩鍔凌,将军玉帐旌旗黲。”
(2).比喻突出的才华。 明 方孝孺 《王君国祥墓碣》:“隐医肆中以自给,刮落鋩鍔,不露几微。”
“铓锷”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由“铓”和“锷”两个单字组成,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具体解释如下:
字义分解
组合词义
“铓锷”合用后,通常指兵器的锋刃,例如剑、刀等武器的锐利部分。在文学中,它也常被用来比喻事物的尖锐特性或人的锐气、锋芒,如形容言辞犀利、气势逼人。
使用场景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或历史描述中,例如:“其剑铓锷未损,寒光凛然。”(形容剑刃锋利如新)。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具体出处或古籍用例,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等专业辞书或古代兵器械籍。
《铓锷》是一个中文词汇,意思是指兵器上的刃部分。
《铓锷》的拆分部首是金,并且由11画构成。
《铓锷》这个词源于古代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产物。
《铓锷》的繁体字为「鎗鍔」。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中,「铓锷」的结构比较繁琐,需要按照一定的笔画顺序书写和组合。
他手中的宝剑闪烁着寒光,剑身上的铓锷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
组词:铓刀、铓戈、锷刀、锷翼。
近义词:刃、刀刃、剑刃。
反义词:柄、剑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