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磨浸渍。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端溪龙香砚》:“砚深紫色,古斗样,每贮水磨濡久之,则香气袭人,如龙脑者。”
“磨濡”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核心含义为研磨浸渍,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对器物加工或材质特性的描述。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磨”指用工具研磨物体表面,“濡”意为浸渍、润湿。组合后“磨濡”指在研磨过程中伴随液体(如水、墨等)的浸润,使物体逐渐达到理想状态。这一用法多见于文房用具(如砚台)的加工或使用场景。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何薳《春渚纪闻·端溪龙香砚》的记载:“砚深紫色,古斗样,每贮水磨濡久之,则香气袭人,如龙脑者。”
此处描述砚台在长期研磨浸润后散发香气,体现了“磨濡”作为工艺过程的动态效果。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古籍研究、文房鉴赏或传统工艺领域,例如描述端砚、徽墨等需浸润研磨的文房用具。
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春渚纪闻》原文或文房四宝相关研究资料。
《磨濡》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磨擦或湿润。
《磨濡》的部首是石(矶),共有13个笔画。
《磨濡》最早见于《诗经·秦风·丘中有麻》:“矢于矶,言矢于矶。爰采爰㠭,爰操爰搏。矢于矶,言矢于矶。”文章中的“矶”即《磨濡》。后来,《尔雅》也有对《磨濡》的解释,意为磨擦湿润。
《磨濡》的繁体字为「磨濡」。
在古代,汉字「磨濡」的写法略有变化,其中「磨」的上部分写作「“石”加“麻”」,表示磨擦的意思;「濡」的上部分写作「“氵”加“??”」,表示水润的意思。
1. 小孩子经常在地上磨濡玩具车的轮子。
2. 这块磨濡的石头非常光滑,摸上去非常舒服。
磨濡可以和其他词语组成新词,比如:磨濡石、磨濡器、磨濡作用等。
《磨濡》的近义词有:磨擦、磨砺、湿润。
《磨濡》的反义词有:干燥、硬滑。
【别人正在浏览】